很高兴今天来到穆斯坦绥里亚大学,同老师和同学们做交流,为大家介绍中国,同大家共话中伊关系发展。穆斯坦绥里亚大学得名于穆斯坦绥里亚学院,是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大学,见证了伊拉克灿烂的文明,也见证了中伊两大文明古国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为我们今天的交流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角。
大家都关心中国发生的事,全球的专家学者也都在研究中国。今年四月,贵校校长还赴华访问,同中国的高校探讨了学术交流合作,我对此表示欢迎。中国是大国,阿拉伯媒体都把中国称为“超级力量”。中国之大,体现在面积、人口,也体现在悠久的文明历史。几乎与两河的苏美尔文明同时,7000至5000年前,先民在中国北方种植小米、烧制陶器,在南方栽种水稻,雕琢玉器,3000年前的周朝人就已经把“中国”二字镌刻在青铜器的底部。中国之大,体现在是发展中大国,也体现在是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的中流砥柱。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人民历次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上世纪50年代,中国支持埃及收复苏伊士运河主权的斗争,反对美国武装干涉黎巴嫩;60年代,中国支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斗争;在巴勒斯坦问题上,70多年来,中国始终站在阿拉伯兄弟一边,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约1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却在30%以上,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是全球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月背采样、6G网络、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新能源汽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从历史到当下,从地理到文明,从政治到经济、科技、人文等各领域,关于中国的内容极其丰富,今天的时间不足以为大家做全面的介绍。我就讲两点,供大家去思考挖掘。
一是要了解中国,就必须先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自此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28年浴血奋斗,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美西方的严密封锁中,用不到30年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迈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四十多年来,面对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现代化的代差碾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完成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任务,致力于在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也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是要研究中国发展,就必须关注“五年规划”。五年规划并非中国独有,也不是中国首创,但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放眼世界唯有中国,这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西方国家政党在选前提出的各种目标往往只是政治口号,事后评估会发现大多是为吸引选票开出的空头支票,并不是真正要实现的发展目标。中国的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奋斗干到成”。每个五年规划都是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军令状”,也全都如期或提前完成。
1951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便已开始谋划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作出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决定,并于1953年付诸实施,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70多年来,中国已经连续编制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第14个将于下个月完成。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通过接续的五年规划,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分解为阶段性任务,构建起“长期目标-中期规划-年度计划”的衔接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我讲几个不同阶段取得的重要成就,大家可能会更有直观认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七五”时期,中国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20世纪末“九五”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十一五”时期,准确地说是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中国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上个月,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中国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根据规划,“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七个方面: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这个五年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如期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还需要奋斗两个五年,而“十五五”时期在这一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为了做好“十五五”规划建议编制工作,中共中央组织调研组赴各地调研,习近平总书记等国家领导人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面意见,还通过网络征求到300多万条意见,实现了“党和政府要干的”与“老百姓心里所盼的”同频共振,为规划有效实施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支持。
中国的内容是丰富的,中国的发展是瞩目的,关注研究的方向有很多,今天我只举以上两个例子供大家参考。以后有机会我们可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我希望穆斯坦绥里亚大学中国学研究氛围更浓,质量更高,成果更丰硕。
了解中国、研究中国肯定不是为了只停留在学术层面。我作为驻伊拉克大使,必然会落脚到中伊关系发展和中伊合作深化上。今年是中伊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也是中伊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十周年。十年来,中伊战略伙伴关系巩固发展,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伊拉克是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伊拉克石油最大海外买家,两国贸易额今年有望突破550亿美元。中国企业广泛深度参与伊拉克石油、电力、学校等各领域建设,为伊拉克经济发展、工业复苏、民生改善做出了重要积极贡献。“十五五”规划明确部署中国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深化贸易、投资、产业、人文合作,并拓展绿色、数字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这与伊拉克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为未来五年中伊继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五年,中方愿同伊方进一步夯实政治互信。伊拉克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阿拉伯国家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始终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中伊长期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坚定支持彼此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彼此内政。新一届国民议会选举日前顺利结束,期待同新一届伊拉克政府一道继续坚定发展中伊友好,使两国合作携手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多更好惠及两国人民。
未来五年,中方将继续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中伊合作带来更多新机遇、新动力。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快速崛起,传统产业大踏步转型升级,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更加鲜明地表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近年来,我也越来越感受到伊拉克浓厚的创新氛围,媒体上、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应用,据说人工智能专业已经超过医学专业成为伊拉克最热门的专业。我还特别注意到,在刚刚结束的伊拉克国民议会选举中,“哈桑上尉”火爆出圈,引发热议。这位由中国企业研制的智能人形机器人为伊拉克大选保驾护航,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为中国同包括伊拉克在内各国合作提供的新机遇、新动力。
未来五年,中方将继续深化中伊人文交流合作。中伊传统友谊深厚,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很早就将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带给中国和伊拉克的是温馨的回忆和传承至今的友谊与合作。近年来,两国人文交流稳步发展,中国每年向伊拉克提供数十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在伊中企也积极创立奖学金项目,一批批优秀的伊拉克学子赴华留学,成为推动伊拉克国家建设发展的后备力量。中文教育在伊拉克日益扎根落地,在巴格达有了中文学习测试中心,许多中文流利的伊拉克“网红”在中国社交媒体拥有成百万上千万的粉丝,帮助中国网民了解伊拉克的历史和发展,成为促进中伊民心相通的桥梁。我们每年会通过伊拉克高教部开展有关招生工作,欢迎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发展感兴趣的同学们积极关注。
五月,习近平主席在第34届阿盟峰会召开之际向拉希德总统致贺信,强调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近年来蓬勃发展,树立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明年,第二届中阿峰会将在中国举办,这必将成为中阿、中伊关系史上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展望未来,中国将始终做包括伊拉克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一道努力深化政治互信,促进互利合作,增进人文交流,在各自现代化道路上携手前行,构建更高水平中阿命运共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