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驻印度使馆临时代办刘劲松在印度主流媒体——《铸币报》上发表英文署名文章《水:联通和合作的源泉》。
文章引用中国古诗“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表示中印两国人民不仅共饮同一江河之水,水更是两国人民联通与合作之源。
文章指出,今年4月,中印跨境河流专家级机制第十次会议在新德里成功召开。双方讨论了跨境河流合作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签署了最新成果文件——《朗钦藏布—萨特莱杰河报汛实施方案》。
中印跨境河流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起,一直持续到今天。多年来,中国水文专家排除很多困难,向印方提供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朗钦藏布—萨特莱杰河的汛期水文资料。在2004年和2008年朗钦藏布—苏特莱杰河的堰塞湖被堵塞时,中印还曾联手在跨境水域共同处理险情。
为了收集实时数据,水文站通常位于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在基层工作的中国水文专家全年远离家人家乡,坚守在条件艰苦的水文站。即使在寒冷的冬天早晨,他们也要监测河水流量,测量水位,更新每日数据。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札达水文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站海拔4500米,氧气含量不及正常水平的一半。由于时差,在那里的专家不得不每天早上6点起床去获取和处理水文数据。即使在传统藏历新年期间,水文员尼玛扎西也无法回家。他60岁的母亲坐了整整一个星期的火车和公共汽车,在大雪中走了很远才到达水文站和儿子相聚。两年前,水文站遭到山洪袭击,水文员杨建全力以赴抢救水文资料,而其个人物品全被洪水冲走。
水资源合作不仅展现了中方的诚意,而且体现了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主轴——睦邻友好。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中国克服了困难,通过云南省的景洪水电站向澜沧江—湄公河下游遭遇旱灾的国家补水,受到了广泛欢迎。
将中印两国联系起来的水,不仅有跨境河流,还有中国西藏的“圣湖”——玛旁雍措。2015年,来自玛旁雍措湖的圣水与来自恒河的圣水在印度的“大壶节”上相融相合,让印度朋友的梦想得以实现,那是几代人的梦想啊!西藏自治区政府还精心制作了盛装圣水的纪念品,为一时无法亲往圣湖的印度友人提供了亲近圣水的机会。前驻印度大使乐玉成阁下向一位印度高官赠送这一特殊礼物时,印度高官动情地说,这个代表圣湖的纪念品就像电脑USB连接线,触动了印度民众的心弦。
中印还有很多与水有关的合作领域,比如水务、海水淡化、应对水污染、打井灌溉等等。中国特变电工印度分公司在印度古吉拉特邦打了两口水井,有效缓解了当地缺水状况。今年,席卷全印的热浪使印度人民遭遇严重的旱灾,中国人民感同身受,愿意在灌溉、水源保护设备、抗旱技术等方面提供帮助。中国广东省和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正就如何保护水资源、应对干旱探讨合作,相信中印在这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文章最后说,中国人崇尚水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只要中印两国坚持睦邻友好,我们共享的水资源完全可以成为联通与合作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