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辛格会长,
各位朋友:
纳玛斯代(早上好)!
很荣幸应邀来到印度三军协会,与各位朋友见面。三军协会是印度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重要智库之一。感谢辛格会长的邀请和刚才热情的发言。
上个月,我访问阿萨姆邦,专程祭扫郎通二战中国军人墓地。那里长眠着400多位年轻士兵和军官,我只发现了一个名字,其余都是无名墓碑。那只是墓地之一。1942年至1945年间,他们与英、印盟军并肩作战,近10万人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的家人(如果有的话),至今都不知道他们魂归何处。这就是军人。
军人意味着奉献,意味着牺牲,意味着守卫和平。我是一名职业外交官。外交官和军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外交官也意味着奉献、纪律,也意味着追求和平。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军人们表示敬意。
我来自中国,中印是邻国,有千年友好历史,有现实共同利益,也不时有些恩怨纠葛。
首先,我想谈谈中国人怎么看印度。
一说起印度,首先是两国交往历史长,文化融合深。印度使中国人马上想到印度河文明,想到佛陀,想到“丝绸之路”。公元67年,中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他的顾问告诉他这是佛陀。他便派使臣去迎请佛陀,途中遇见两位白马驮经的印度僧人。他们一起返回了当时的首都洛阳。于是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当然这不是中国史书首次记载中印交往,此前中印已有数百年交往。
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了洛阳白马寺,好意地向该寺捐建了一座印度风格的佛殿,成为中印友谊的新象征。
在中国泉州,相当于印度笈多王朝时期,还有印度教寺庙。泉州是海上“丝路”的出发点。可见当时印度商人旅居泉州的盛况,也可见泉州因海上“丝路”多么繁华。
我不久前访问了阿旃陀。这里是中国敦煌、云冈和龙门石窟的发源地,其洞窟、雕塑、壁画风格对中国影响很大。中国史书上记载很多高僧大德,如玄奘、法显、菩提达摩,沿“丝路”在中印之间传播文化,推动交流。中印不久前刚刚合拍了电影《功夫瑜伽》。我正在推动合拍另一部电影《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公元6世纪初来到中国,成为禅宗和少林武术的鼻祖。18世纪以前,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当属印度。
第二,中印历史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也是双方的缘分。中印同是四大文明古国。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孔子,同时在印度诞生了佛陀。佛陀比孔子大10岁。中国第一个统一帝王是秦始皇,第一个统一印度的帝王是阿育王。他们也生活在相同时期。中国的盛唐是印度黄金时期的笈多王朝。印度的莫卧儿王朝是中国的清朝盛世。之后中印几乎同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又几乎同时获得独立和解放。历史的高度相似性反映了两国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性,以及密切交往的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共同发明了“潘查希拉”。
第三,印度有句著名的旅游宣传口号,叫“不可思议的印度”。在中国人心目中,印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丽,独具情调。中国人认为印度人都很聪明,思辨思维发达,数学很好,人人都是IT天才,而且能歌善舞。这是印度古代《奥义书》留下的传统。各个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踪迹,从婆罗门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大同教、拜火教。印度也出现了许多伟人,如罗摩、佛陀、商竭罗、阿克巴尔,圣雄甘地、文豪泰戈尔等。这些年,随着印度推广瑜伽,瑜伽在中国白领阶层深受欢迎。中国成立了瑜伽大学,协会也纷纷成立,我们使馆也有瑜伽练习爱好者。印度的饮食在中国也很有名,很香辣,咖喱味十足,特别是坦杜里鸡、贾巴迪饼。
总之,中国人谈到印度,都是美好的印象。
就我本人而言,印度是我第二故乡。进入外交部前,我在一家智库研究印度。我加入外交界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能有机会来印度。考虑到上世纪80年代的情况,成为外交官似乎是来印度的唯一途径。我首次常驻印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此后我亲眼见证、亲身参与了双边关系中的许多重要事件。我的夫人江亦丽是德里大学毕业的第一位中国博士。
各位朋友,
我愿和大家分享中国如何看待印度的发展及中印关系。
与我20多年前第一次来印度常驻时相比,这里的生态环境依然良好,德里市容更整洁,道路更宽敞,新建筑拔地而起。地铁、高速公路更是让我感受到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我已访问了马哈拉施特拉邦、阿萨姆、拉贾斯坦邦、西孟加拉邦,发现印当地交通基础设施都有很大发展。最新数据显示,印GDP已达2.2万亿美元,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GDP增速居世界第一。我对印度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
我也很高兴看到,中国对印度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中印贸易额超过700亿美元,中国对印度累计投资近50亿美元,500多家中资企业在印度扎根。去年双方人员往来超过百万,每周往来80个航班。
与此同时,中国GDP达11万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也有印度的贡献。
我们真诚希望印度发展得更好。这不仅对印度人民有利,也能为中国发展提供更多机遇。一些西方朋友误解中国,认为“龙象之争”势在必然,中国不愿看到印度发展。这是错的。我们不仅希望印度发展,还愿意帮助印度发展,更愿意一起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高度重视中印关系。只有良好的双边关系,才能推进发展,为共同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条件。双边关系与共同发展是合二为一的。
首先,我们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中印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理念相似,发展战略契合。我们都支持全球化,支持自由贸易。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正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规划。印度也处在改革发展重要时期,莫迪总理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智慧城市”等倡议。两国应实现发展战略对接,谋求共同发展。
第二,我们要继续深化经贸务实合作。我们应积极探讨建立中印自贸区或区域贸易安排,鼓励开展大项目合作。期待万达、华夏幸福等企业在印度投资建设产业新城早日开花结果,促进当地就业,助力印度发展。双方还可加强新能源合作,打造合作新增长点。
第三,我们要继续密切政治、人文等领域交流。我们应发挥高层互动对双边关系的引领作用。今年习近平主席与莫迪总理将有机会在上合峰会、G20峰会及金砖峰会期间会晤。双方还将扩大两国地方、青年交流。下个月中国将接待印度200名青年访华。
第四,我们要妥善管控分歧。作为两个相邻的大国,中印之间存在某些分歧也很正常。即使是一家人,也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管控好老问题,积极为新问题求解,同时通过聚焦合作缩小分歧,通过解决分歧推动双边关系更加健康发展。
第五,我们要为双边关系发展设立远景目标。可考虑,一是商签中印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二是重启中印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三是争取在边界问题上取得早期收获,四是积极探讨将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印度“东向行动”等战略对接。
各位朋友,
“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互通可以为中印共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亮点。“一带一路”是当前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主要公共产品,是推进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战略举措。
当前印度改革开放的政策很吸引人,提出了“印度制造”等战略规划,外交上提出了“东进战略”、“香料之路”等,也提出了很多互联互通的倡议,大力推进环孟加拉湾多部门技术和经济合作协议(BIMSTEC)。我们两大邻国在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方面应是天然合作伙伴。
目前,印度经济总量与中国相差13年,差不多是中国2004年的水平。中国之所以能够领跑13年,主要是因为中国当年实行改革开放提早了13年。印度通用英语,拥有人口红利、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优势,也有IT、生物制药、宝莱坞等行业优势。
与中国相比,印度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就全球范围看,当前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对印度自由贸易不利;印度周边不像中国。中国改革开放,面临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发达经济体。深圳因邻近香港才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印政体不同,中国政策延续性强。印度选举政治有自身优势,但也可能带来政策变化,至少是节奏的变化;中国确定改革开放为中心任务后,举国全力以赴。中国当年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领导层以外促内、助推改革的典型事例。我来印后,感到印度某些官僚一定程度上跟不上政治家步伐,有些政策落地慢,地方邦区对吸引投资、开展贸易的积极性更高。
在此背景下,与印度一些倡议类似,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抓住互联互通这个关键环节,聚焦经济合作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契合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为印度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注意到,印方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对积极,前不久主持了第三次专家组会议。印度是亚投行的创始国成员之一,并派出了副行长,前两天亚投行还为印度“全民电力计划”在安得拉邦的项目拨款。
尽管如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有保留,认为中巴经济走廊经过巴控克区,涉及印度领土主权关切。中方无意介入印巴领土主权争议,主张双方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旨在促进经济合作和互联互通,不涉及也不影响主权争议问题。历史上,中印也有将领土争议和双边关系脱钩的成功先例。历史上,我们就沿着“丝绸之路”开展了十分密切的合作。今天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这种合作?总的来说,中方同印方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意愿是真诚的。因为这对印度有利,对中国也有利。
印度有些媒体认为,中国在南亚处理关系时总是巴基斯坦第一。我想说的是,这不对。简单地说,我们是中国第一,我们是根据是非曲直来处理问题。比如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我们在90年代以前一直主张联合国决议,之后转而支持《西姆拉协定》双边解决。这是对印度的照顾。现在没有印度朋友记住这件事了,或者说故意选择忘掉。在核供应国集团(NSG)问题上,我们不反对任何国家加入,只是认为可先确定加入标准。在对印巴劝和促谈问题上,我们希望印巴友好相处,这对地区稳定有利,对中国有利。中印巴发展、地区稳定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环境、友好的关系。否则怎么开放、怎么发展?因而我们表态印巴有矛盾时,中国愿意调停。当然前提是印巴都有意愿。我们是出自善意的。没有问题当然更好。我在巴基斯坦出任大使时,曾经历孟买“11·26”恐袭案,当时就做了很多调停工作。
各位朋友,
最后,我还想谈一下中印反恐问题。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访印,分别会见了莫迪总理和内政部长辛格,就加强反恐和安全合作深入沟通。此前双方还举行了高级别安全与反恐会晤,开启了执法安全合作新篇章。我全程参加了会见,深受鼓舞。
中国是恐怖主义受害国。上世纪90年代,阿富汗塔利班曾训练“东伊运”分子。之后“东伊运”分子长期藏匿在巴阿边境地区,影响中国新疆安全和稳定。“东伊运”是联合国认定的恐怖组织,现在仍给我们制造麻烦。我们愿同印、巴加强合作。我在巴当大使时,也深知巴深受其害。我女儿当时只有9岁,随我在巴常驻,每次回国休假,一返回北京机场,都会仰天长叹,感慨可以自由活动了。我想说的是,第一,中国坚定反恐。第二,中国愿与印及国际社会一道坚定反恐,恐怖主义无国界。第三,各国要有一致的政策、共识和行动。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