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0日,驻约旦大使陈传东在约旦《纳巴特人报》、朱海纳新闻网发表题为《中东的“真空”到底是什么?》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一场引人注目的访问,人们都在期待世界大国的领导人能给中东带来什么利好消息。然而,这次访问的主打信息是,不会让中国和俄罗斯填补中东的“真空”。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中东的“真空”。
中东何来“真空”?真空是霸权的语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东孕育的璀璨文明是人类的瑰宝,正是中东的文化传承,让历经黑暗中世纪后的西方重新点亮了曙光。但殖民者却给中东地区报以掠夺和伤害,甚至以帮助地区国家独立为名,行瓜分势力范围之实。近代百年以来,大国在中东轮番上演地缘争夺,留下多少血与泪。在他们的眼中,没有强权把持的中东,就是一片“真空”。
中东何来“真空”?真空是傲慢的语言。阿拉伯国家的协商文化和“舒拉”制度由来已久,中东国家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契合民族文化的民主和人权发展道路。西方民主制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更留下许多“南橘北枳”的惨痛教训。如果完全以价值观异同来划分敌友、决定亲疏,他们只能成为孤家寡人。当策动政权更迭成为炫耀的“资本”,在他们的眼中,不按其意愿塑造的中东,就是一片“真空”。
中东何来“真空”?真空是垄断的语言。中东渴望实现发展,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希望对世界各国敞开合作大门。但有些人嘴上讲无私帮助,实际上却给援助和合作设置种种无理蛮横条件,而且肆意干扰破坏中东国家同其他国家的正常互利合作,在地区推行“零和游戏”,挑动阵营对抗,损害地区国家利益。在他们的眼中,不由其操纵的中东,就是一片“真空”。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中华文明同阿拉伯文明的相近相亲、交流互鉴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我们对外来干涉和历史真实的共同记忆不会抹去,我们对和平发展和团结合作的孜孜追求不容扭曲。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地区时强调,中国同地区国家间的信任牢不可破,是金钱买不到的。
过去一年多来,中方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等倡议主张,积极劝和促谈,着力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同时,中国同中东各国携手抗击疫情,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加快中国与海湾国家自贸区建设,为中东发展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说,中东蕴含希望,各方要在追求对话和发展的道路上寻找希望。阿卜杜拉二世国王表示,让地区合作成为未来的关键词,共同努力是取得进步的唯一途径。中东人民是中东真正的主人,中东不存在任何“真空”,中东国家一定能通过独立自主、团结自强摆脱地缘争夺,排除外部干扰,实现地区稳定与发展。中国将永远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稳定的促进者、中东发展的贡献者,这自始至终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