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际和地区组织 > 东盟地区论坛(ARF) > 相关新闻

杨洁篪在第14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发表讲话

2007-08-02 00:00

  2007年8月2日,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第14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就亚太地区形势、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和新安全观阐述了中方看法。

  杨洁篪说,过去一年,和平、发展、合作继续是亚太地区形势的主流。地区经济保持增长势头。东盟一体化进程提速,区域和次区域合作不断拓展。东盟与中日韩合作迎来第二个十年,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亚洲合作对话、亚太经合组织交流互鉴,在促进地区发展和稳定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杨洁篪指出,亚太地区仍面临诸多挑战: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自然灾害、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能源资源压力增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令人关切的是,在冷战思维作用下,强化双边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军事优势的倾向有所发展,损害了建立政治互信的努力,给地区安全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杨洁篪就推进亚太地区安全合作,坚持正确的安全观念和合作模式阐述了中方看法:

  一、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冷战结束以来,亚太地区在多样性中实现了相对安宁与和平。关键原因在于各国积极培育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安全理念,承认、尊重并超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建立和发展平等、健康、稳定的国家关系。东盟地区论坛和上海合作组织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就是新安全观念的具体体现。

  二、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形势下,对亚太地区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维护经济、贸易、金融、产业、技术、信息、文化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压力有增无减。亚太地区安全对话合作必须着眼共同利益,尊重多样性,强化协作性,淡化差异性,避免对抗性。

  三、求同存异,协商共事。对话与合作是加强了解,增进互信,弥合分歧,化解矛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双边同盟、军事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争端,营造持久和平。东盟地区论坛秉承对话合作的宗旨,坚持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在平等的交流与对话中,增进了相互了解,提升了舒适度,开展了务实合作,在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和建设性的作用。

  杨洁篪指出,新安全观是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理念的安全观,是综合安全观、发展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共同安全观,是建立在亚太地区多样性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模式,顺应人民的意愿和时代潮流,符合亚太和平、发展、进步、繁荣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我们应该倍加珍视,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杨洁篪最后表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东盟地区论坛的一员,中国是亚太地区和平、发展、合作、繁荣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中方将一如既往,通过对话增进互信,通过互信促进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