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外交部 > 组织机构 > 军控司 > 发言与文件

王群大使关于裁谈会工作的讲话

2011-03-18 18:53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当前,裁谈会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国际军控和裁军领域近年来复兴势头明显。国际社会普遍希望重振多边裁军、特别是裁谈会工作,通过对话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安全。为此,各方不断加大对裁谈会的政治支持。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多次表明了对裁谈会工作的支持。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美国务卿克林顿以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外长陆续到裁谈会发表讲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三次到访裁谈会,呼吁裁谈会尽早打破僵局。

  另一方面,如何才能解决有关各方的不同关切,推动裁谈会走出低谷,尽快恢复裁谈会实质性工作,又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难。一些同事对裁谈会迟迟未打破僵局感到失望。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裁谈会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机制?如何客观看待裁谈会工作的问题?到底什么是裁谈会的现状?裁谈会能否“拨开迷雾、重见阳光,甚至再现辉煌”?下面,我想重点就这些问题谈谈中方的看法。

  一、 裁谈会为什么是好的多边裁军谈判机制?

  裁谈会是个好的多边裁军谈判机制,我想这不仅仅 是困为它有辉煌的历史,曾达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及《全面禁核试条约》(CTBT)等诸多构成多边军控、裁军和防扩散体系的关键条约,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裁谈会达成的条约虽不尽善尽美,却是现有条件下最具普遍性的。

  裁谈会不同于封闭性的裁军与防扩散机制,它的成 员有广泛代表性。自成立最初40国至目前65国,它涵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地区和集团的重要成员。特别是包括五核国、所有拥有核武器及有一定核能力的国家。在裁谈会谈判达成的军控条约,能够反映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有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

  裁谈会还体现了民主和法制精神,有良好的国际法基础和制度保障。它是经过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广泛磋商之后,由首届裁军特别联大授权成立的“唯一多边裁军谈判论坛”。首届裁军特别联大最后文件中还明确规定:“裁谈会以协商一致的方式进行工作,通过它自己的议事规则。”以“协商一致”为核心的议事规则正是裁谈会区别于联大和其它多边裁军机制的根本特征。据此,裁谈会一直被公认为“唯一”多边裁军谈判机构。

  有人因不喜欢“协商一致”原则而指责裁谈会,甚至想另起炉灶。但有意思的是,恰恰绝大多数人就是因为“协商一致”原则才喜欢裁谈会这一机制的。“协商一致”既可保证所达成的条约能反映全体成员国所代表的国际社会共同意志,又可保证所达成的条约能得到有效实施。

  我想,要另起炉灶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新或其他机制是否能真正起到裁谈会的作用和效果。这个问题恐怕很值得我们深思。

  二、如何客观看待裁谈会的问题?

  要打破裁谈会僵局,首先须厘清其症结所在。

  在我看来,裁谈会的僵局首先源于政治因素。裁谈 会工作是国际安全形势发展演变的“晴雨表”。多边军控条约谈判进程与国际安全形势密切相关,事关各国安全利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际政治安全格局之下,各国在裁军和安全领域的相关议程和政策不尽相同。这必然会导致各方对裁谈会工作重点、优先事项产生不同看法,甚至分歧。裁谈会成立以来,时起时落,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象“过山车”。有人将裁谈会1998年、2004年和2009年的状态称之为“突破”或“瘫痪”,我想实际上就反映了这一现象。

  裁谈会的僵局也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原因。

  其一,有种看法认为,裁谈会陷于僵局是因为裁谈会这一机制本身,特别是其“协商一致”的议事规则形成的。值得深思的是,为何在同样的机制内和同样的议事规则之下,裁谈会却能谈判达成NPT、CWC、CTBT等条约。

  其二,还有种看法认为,有关各方都参加的公开、透明、平等的政府间谈判进程耗时太长,主张部分国家谈判达成即可,或通过非政府间进程推动谈判。这种做法是否有助于有关各方的普遍参与?缺乏主要方参与的条约是否能达成应有的效果?

  此外,急于达成条约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否会“欲速则不达”。动辄施压,在客观上是在加深分歧,还是化解矛盾?去年九月在纽约出现的对抗局面实际上已为我们提供了值得深思的答案。

  三、如何看待裁谈会的现状?

  有些同事认为,近年来裁谈会没有任何进展,已完全陷入瘫痪。裁谈会确实自1998年以来未达成新的裁军条约,但其功过不宜局限一时一事。

  裁谈会工作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积累的过程。酝酿、沟通、协商、讨论,这是量的积累。取得突破、形成共识、达成条约,则是质的飞跃。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需要政治意愿的积累,也需要技术 层面的积累。CWC从1978年列入裁谈会议程到谈判达成历经15年;CTBT从1980年列入裁谈会议程到最后达成历经16年。若从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禁核试”倡议算起,则时间更长。

  评价裁谈会当前的工作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不能只看裁谈会消极面,而看不到裁谈会的积极面。近年来,裁谈会成员国一直通过不同方式,推动裁谈会打破僵局,启动实质性工作。这种不懈的努力,就是裁谈会最宝贵的财富,表明我们没有丧失信心和希望,更未放弃我们对国际和平与安全肩负的崇高责任。2009年5月达成1864号文件就是个好的例子。今年开局就很好,在裁谈会轮值主席、尊敬的加拿大和智利大使领导下,裁谈会正井然有序地就各项议题开展实质性讨论。

  尽管我们不可能期待裁谈会年年都有成果,但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我们应当“只争朝夕”。

  四、如何推动裁谈会打破僵局?

  裁谈会不是真空,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发展对裁谈会工作有直接影响。重视和平等对待不同国家的正当安全关切和主张,努力创造共赢局面,有助于裁谈会尽早取得进展。同时,要解决涉及裁谈会的问题,当事国之间的对话也十分关键。

  要打破裁谈会当前僵局,还需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是找出裁谈会僵局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

  二是求同存异,特别是善于在细微之处寻找和发现正在形成的有助于达成共识的好苗头,而非采取加深矛盾和分歧的做法。

  三是通过公开、透明的政府间磋商,共同推动裁谈会工作。

  四是“不以善小而不为”。只有善于发现和积累工作中的点滴进展,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杨洁篪外长在裁谈会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就是这个道理。

  五是注重实效和目标。当前裁谈会的僵局主要是政治原因所致。要解开这一僵局,靠的是政治意愿和政治智慧。裁谈会工作计划不同于语言学著作,目的在于打破政治僵局,启动各项实质工作,因此不能拘泥于具体措词本身。

  主席先生,各位同事,

  当前裁谈会的良好势头来之不易。我们应珍惜并努力保持,继续通过公开、透明的政府间磋商,增进成员国间互信,努力寻找和聚焦共识。

  前不久澳大利亚外长陆克文在裁谈会讲话中曾引用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名言:“我们永远不会因畏惧而谈判,但我们决不能畏惧谈判”。我想,裁谈会正是这样的谈判论坛,我们不应畏惧在这庄严的论坛进行谈判。

  我相信,只要各方本着“同舟共济”的精神,不断增信释疑,就可以在裁谈会找到一项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方案。

  让我们共同努力,早日重启裁谈会各项实质性工作,以推动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

  谢谢主席先生。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