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讲话全文

沈国放部长助理在ESCAP第61届会议海啸灾后重建与发展高级别讨论会上的发言

(2005年5月16日,泰国曼谷)

2005-05-16 00:00

  各位同事,

  印度洋海啸是一场全人类的大灾难。它虽然已经过去半年,但却留给我们很多思考。我很高兴地看到,海啸发生至今,国际社会已就减灾备灾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灾难防范应对机制等众多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我愿借此机会对灾后重建和发展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切实落实国际社会在减灾备灾领域达成的各项共识与协议,将承诺化为行动,确保援助和重建等工作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在解决好灾民用水用药、食品安全等紧迫问题的基础上着眼长远,工作重点应注意放在长期灾后重建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希望ESCAP成员共同探讨,摸索更多、行之有效的举措。

  第二,发挥联合国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加强沟通与协调。联合国在防灾、救灾、备灾方面优势明显,在政策制订、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经验丰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其今年提交的报告中,建议完善联合国人道主义应急系统,扩大应急资金规模,成立针对自然灾害的全球预警系统等。中方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ESCAP成员应在这方面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开展灾区重建与发展工作。

  第三,加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建设。发展中国家抗击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应尽快帮助他们建立重大自然灾害国际和区域监测、预防和评估机制。对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是防范和最大程度降低其危害的重要手段,国际社会应尽快帮助他们加强相关领域的能力建设。

  各位同事,

  海啸发生后,中国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中国政府援助和民间捐助累计已逾12亿人民币,并派出救援队和医疗队,帮助受灾国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为推动国际和区域减灾合作,今年1月份,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中国-东盟海啸预警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建立地震海啸预警系统技术平台的行动计划》。此外,中国还在日本神户举行的世界减灾大会上提出关于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防和评估机制的倡议,相信该倡议会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产生积极影响。

  为推动亚洲国家在防灾救灾领域加强合作,中国还将于今年9月27-29日在北京主办亚洲减灾大会,会议将旨在明确亚洲国家今后十年减灾重点区域合作领域,推动本地区在减灾各具体领域的合作。为保证会议取得丰富成果,便于落实后续行动,中方将与有关联合国机构,ESCAP、国际减灾战略、联合国人道办公室联合国机构等,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备灾中心共同举办会议。届时,会议将邀请亚洲各国、国际及区域组织参会,会议还将向区域外国家开放。目前,中方正与各方协调,积极进行会议筹备。

  谢谢。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