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就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接受瑞典网络媒体“新闻之声”主编萨瑟森采访。采访内容6月20日在“新闻之声”网站发布,全文如下:
萨瑟森:近期,我去了中国四次,学到了很多东西,也非常惊讶地看到你们是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的,包括基础设施、住房等等。所以我很想知道,这种发展给那些建设这一切的工人阶级带来了什么?我知道中国领导人对工人有非常积极的看法。你们重视工人,因为是他们建设了这一切。那么他们从中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我还想了解一下生活水平的情况。能否请您介绍中国是如何建设现代化的?
崔大使:我认为您的问题涉及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我们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果。例如,我们致力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过去,人们还在为吃穿发愁。如今,我们已经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中国已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进入新时代,中国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扩大就业规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书写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一是就业形势长期保持稳定。中国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并配套出台了多项保障措施。我想跟您分享一个数字:中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多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即便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小数字。我们称之为“充分就业”,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着力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三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我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为人民提供更高质量、更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我认为,收入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人民是否幸福的唯一标准。还有其他重要因素,比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社会服务是否充足,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期盼。综合来看,中国人民正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我们也看到,中国与欧美国家之间仍存在差距。要追赶上这些国家,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萨瑟森:我有一个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问题。中国人民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影响、参与政治进程,并对政客进行监督?从民主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构建的呢?
崔大使:自由、民主和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各国的政治制度应符合各自的国情。我们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为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每年三月召开的中国全国两会是观察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好窗口。出席今年两会的有来自各行各业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2000多名政协委员,他们将百姓的声音待到最高议事平台,将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作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起草这份报告的过程中,征集了近4000份意见,征集了200多万条网民建议,力求最充分集思广益、最广泛反映民意。两会闭幕后,政府部门全面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从民意反映、倾听到协商、落实的完整闭环。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民主模式,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只要一个国家的人民支持本国的制度,并且有机会参与国家治理,这种制度就可以被视为良好的民主模式。如果一个国家的发展符合本国人民的需求和期盼,同时也为全球进步作出贡献,这样的模式就应该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欢迎。根据哈佛大学连续多年的民意调查,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和自身生活的满意度都处于较高水平。
萨瑟森:我想追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收集了大约200万条意见。这些意见是通过什么方式收集的?是通过网络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似乎与瑞士的直接民主制度有些相似。您觉得这两个制度有相似之处吗?因为瑞士有一种直接民主,或者说是即时投票的形式。
崔大使:每个国家的制度都是根据自身国情来设计的。瑞士是一个发达国家,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实行直接民主和直接选举可能是比较适合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在所有层级全面推行直接选举并不可行。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制度。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广泛开展直接选举。基于这些基层的直接选举,再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更高层级的代表。这种制度设计符合中国的国情,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民主模式。中国政府了解和采纳民意有多种渠道和方式,这与很多国家的制度和做法基本相同。网络是其中一种方式,也是最普遍使用的方式之一。
萨瑟森:我还想补充一点,似乎很多西方媒体和政客并不了解这种制度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他们仍然将中国描述为“非民主”呢?您认为西方媒体这样报道的原因是什么?仅仅是不理解,还是另有原因?
崔大使: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人确实缺乏对中国民主的了解,但也有一些人是故意忽视中国的进步,选择歪曲甚至诋毁中国。正如我之前所言,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而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每个国家都有适合自身的民主模式,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垄断民主标准,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把本国政治制度强加于人,更不能把民主当做打压别国的工具。
民主有多种形式,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模式。用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多元的政治制度,或者用固定的视角去审视不同的政治文明,本身就是不民主的做法。民主总是在一个国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中逐步建立和发展的,每个国家的民主都有其特点。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当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民主问题进行交流对话,共同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萨瑟森:当我去中国的时候,我了解到中国并不只有一个政党,而实际上有九个政党。当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意识到西方并不了解,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另外八个党派,它们协助中共进行决策,当然最终的决策权是在中共。但其实世界上每个政府都会有一个核心决策机构。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的九党合作的机制,以及这八个党派与中共之间的关系?
崔大使: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一制度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得到了中国其他政党的认可和接受。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其他八个民主党派是在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协商与决策的。他们提出意见,建言献策,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人认为,实行政党轮替才是最民主的制度。但我认为,一个政党的执政是否民主,关键并不在于政党是否更换,而在于其治理是否有效,是否具备广泛的包容性。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也不完美,政党轮流执政并不能等同于是真正的民主。有些人认为中国是“专制国家”,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只有一个执政党。但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的国家,执政党必须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进取心,有能力协调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和利益。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民族情况千差万别,但我们处理得很好。这说明中国的政党制度是受欢迎和行之有效的。作为中国人,我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能力给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