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俄罗斯《劳动报》发表署名文章《中俄真朋友的时代答卷:在合作中驳斥谬论,在共赢中定义未来》,全文如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地缘冲突加剧、重大风险事件频发,世界大变局给各国产业转型发展和政策体系重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本是世界各国的正确选择。然而长期以来,美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大肆炒作所谓“中国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中国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等失实荒谬言论,通过污名化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打压其发展权,维护西方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经济霸权,本质是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将“保护主义”“发展焦虑”的政治动机隐藏在经济问题中。这种行径只会阻碍国际贸易,扰乱全球供应链平稳运转,造成“双输”结果。
一、美西方所谓“中国产业政策扭曲全球市场”的言论荒谬
从纵向历史经验看,美西方国家才是产业政策的鼻祖,始终将补贴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工具。美建国之初,第一任财长汉密尔顿是早期的产业政策倡导者,提出在航天、军工等领域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支持政府利用投资、关税和补贴支持私人产业和制造业;二战后,美产业政策加大向基础研究领域投入;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产业政策转向促进制造业振兴,2014年通过《美国振兴制造业和创新法案》。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产业补贴力度明显加大,且有大量歧视性做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指出,2023年世界各国出台超2500项产业政策,近2000项出自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
从横向各国做法看,世界各国普遍实施产业政策,有权通过实施合理产业政策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产业补贴成为各国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无论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均出台大量产业补贴政策。欧盟在2021-2030年间预计提供超过1.44万亿欧元的赠款、贷款、投资担保等补贴,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亦分别通过“生产激励计划”“工业创新支持计划”“农业发展计划”等产业政策扶持本国产业。
从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看,关键找准政府行为和市场功能的最佳结合点,处理好二者边界问题。对产业政策的讨论不应触及成员发展模式或经济体制。中国政府一向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产业政策主要是引导性的。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开放、公平、合规的原则,并非选择性的,而是平等适用于各类市场主体。中国国有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既不因国企身份享有特殊补贴政策,也不会对其他企业提供补贴。
从产业政策的透明度看,中国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存在WTO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补贴主要是在研发环节和消费端,不与出口挂钩,始终秉持着负责任的态度。在研发方面的补贴,旨在推动科技进步,使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迈向中高端;消费端补贴则是为了促进内需,带动产业规模发展。中国政府积极全面履行透明度义务,按时提交补贴通报,展现大国担当,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公正。这种合规的补贴模式,不仅符合中国自身产业升级需求,也完全契合中国加入WTO时的庄严承诺。
二、美西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的指责无理
揭批本质,美西方“产能过剩”指责是保护主义的遮羞布。一些国家以“产能过剩”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出口、投资合作设限,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也是对全球市场的人为干预和割裂,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市场原则,扰乱破坏全球贸易投资和产供链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厘清认知,客观看待产能问题需遵循经济规律与全球视野。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供需问题要从全球看,不能单一国别看。如果认为一国只应生产满足本国需求的产品,便违背了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各国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合作,从而有效提升全球经济效率和福祉,这是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开展互利合作的结果。
事实为证,中国新能源产业以综合优势铸就先进产能。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技术、市场、产业链等综合优势的产物,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中国新能源产业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为巨大贡献。
驳斥谬论,从比较优势与需求视角看,中国新能源产能无过剩之实。有关国际组织数据显示,全球当前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产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不论是从比较优势还是全球市场需求角度看,都不存在所谓的“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事实终将证明,中国新能源产业以技术立身、靠口碑取胜,这既是对无端指责的最有力回应,也是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动能。
世界大变局给各国产业转型发展和政策体系重塑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只有自由贸易、充分竞争,才能形成全球产能格局的最优解,让全球绿色发展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中国和俄罗斯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百炼成钢的真朋友,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合作潜力足,发展空间大。普京总统曾多次公开驳斥美西方关于“中国产能过剩”言论,批驳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指责是在“歪曲事实”。作为国际社会的稳定、积极、进步力量,中俄两国要继续坚定站在一起,继续做大合作蛋糕,夯实经贸和能源合作基本盘,不断完善高水平经贸合作制度安排,有力对冲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