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驻米兰总领事刘侃在意媒《国际舞台》发表署名文章《中欧合作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写在中国—欧盟领导人北京会晤前》。全文如下: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50年前,中欧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政治魄力和长远战略眼光打破阵营对立,在冷战时期做出建交历史决定,为中欧合作奠定基石,对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历史性访问欧盟总部期间,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本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欧盟总部并成功举行中欧第十三轮高级别战略对话。7月24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访华,中欧领导人将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我认为,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利合作树立典范。
中欧合作成就彼此。建交50年来,中欧以领导人会晤为引领,以战略、经贸、环境与气候、数字、人文领域高级别对话为支柱,70余个对话机制涵盖多领域、各层级,中欧关系政治内涵越发丰富、成熟,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日益突出。中国始终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洲战略自主,乐见欧洲繁荣稳定。不管是欧债危机或是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不止一次为处于震荡的欧洲注入信心和提供帮助,支持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欧盟克服时艰,继续前进。中国和欧盟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世界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双方年贸易额从50年前的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近2600亿美元。作为全球两大市场,中欧加强互利合作是必选项而不是选择题,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而不是“风险源”。
对欧洲的一些所谓“指责”的看法。我遗憾的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欧盟频繁指责中方实施不公平产业补贴、“产能过剩”危及欧洲产业、市场开放不足,导致欧洲对华贸易逆差增加。欧盟不断升级政策工具箱,出台大量针对中国的贸易投资限制措施,推动所谓的“去风险”和“经贸再平衡”。
对此,我认为,中欧经济体量巨大,经贸往来频繁,竞争和摩擦在所难免。当前欧盟对华逆差本质是中欧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欧盟中的一些人一方面对自身巨大获利避而不谈,掩盖中欧经贸互利共赢本质和双方合作全貌,另一方面抓住某些具体问题不放,刻意放大双方分歧,其本质是逼迫中方进一步让利,阻碍了中欧经贸关系正常发展。事实上,一般贸易数据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产供链融合背景下中欧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例如,在华欧企出口量的近40%用于返销欧洲,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欧盟还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顺差高达503亿美元;2022年欧盟对华知识产权费出口已超100亿欧元;飞利浦、西门子、空客等欧洲著名品牌产品在中方市占比极高,获利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欧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欧盟屈于美方施压,禁止进口中国高科技设备,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也禁止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我希望欧方勿将经贸往来中的具体问题扩大化,更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安全化,将自身困难片面归结于中方经济政策,认为以对华强硬为手段,就能促压中方进一步让利,解决欧洲自身问题。
此外,欧方对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也始终存在偏见。随着俄乌冲突延宕,美国图谋战略撤退,欧方对中国进一步“甩锅推责”,甚至试图把中欧关系和乌克兰危机捆绑,中方绝不接受。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和欧方某些人想法相左的是,中方已经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出发,尽可能照顾欧方合理安全关切。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提出至今已近3年,中方立场始终未变。希望各当事方能共同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架构,实现欧洲长治久安、战火不再延烧。
50年风雨兼程,给中欧关系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正能量,可以应对惊涛骇浪,困难挑战。外交部长王毅在接受记者提问时指出,否认过去的成果就看不清未来的方向,不尊重前人的努力就是否定现在的自己。时代进步的潮流不可阻挡,中欧关系只会继续前行,不会停滞,更不会倒退。我认为,只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保护主义的小院高墙就不会成气候。希望本轮中欧领导人北京会晤将中欧的未来继续锚定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最准确定位,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系,一道为当今世界提供稀缺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携手开辟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下一个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