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驻斯洛伐克大使蔡革接受斯“趋势”网书面采访,就中欧关系以及中欧贸易不平衡、“产能过剩”等中欧经贸合作领域的热点问题深入阐明中方立场。全文如下:
一、今年是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您如何看待中欧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50年来,中欧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有力支持了彼此发展进步,为近20亿中欧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双方年贸易额从24亿美元增长到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在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协调合作。
当前,中欧关系面临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日前,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了来华举行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类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我们相信,凭借足够的经验和正能量,中欧关系能够应对风云变幻、困难挑战。中欧应继续锚定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一最准确定位,凝聚共识、超越分歧,共同规划下一个50年合作,携手开创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一段时间以来,欧盟频繁表达对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关切,对此您怎么看?
贸易不平衡是个复杂问题,既要历史地看,也要动态地看。1996年之前的20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呈现顺差,1997年之后中国对欧盟贸易转为顺差并延续至今。这是中欧宏观经济环境、产业结构、需求变化、国际贸易条件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际上,自2022年以来,中国对欧盟贸易顺差总体呈下降趋势,而且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量返销欧洲,可以说“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欧盟还对中国长期保持服务贸易顺差,2024年顺差高达503.58亿美元。
中方想方设法扩大进口,2018年起专门设立了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至今已举办八届。2024年累计意向成交额超过800亿美元,欧盟企业是参会主力军,斯洛伐克去年首次参加。
需要指出的是,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欧盟禁用华为、中兴5G设备,阻挠光刻机等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而欧洲消费者想买的中国电动汽车又面临欧盟高额关税,加剧了欧洲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将继续鼓励和支持扩大自欧进口,希望欧方取消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共同推动双方贸易向上平衡发展。
三、您如何看待指责中国市场准入的声音?包括斯在内的欧洲国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景如何?
我讲几组数据:目前中国的总关税水平已降至7.3%,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从最初的190条缩减至29条,制造业完全放开。截至2024年底,外商在华投资已覆盖制造业全部31个大类和548个小类。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开放有序推进。2024年,欧洲对华投资增长11.7%。从1984年到2024年,大众集团在中国总盈利高达约1500亿欧元;奔驰过去20年在华累计利润约237亿欧元;斯方重要经贸伙伴德国的经济总量中2.4%同对华贸易和中国市场直接相关。这充分体现中国的高水平营商环境,说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欧洲国家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光明。
再看欧盟,数据显示,中国企业已成为欧盟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截至2023年底,欧盟实施的156项反倾销措施,有105项针对中国,占比高达67.3%,25项反补贴措施中有12项针对中国,占比48%。这不是对待伙伴的正确态度和做法。
希望欧方同中方一道,保持贸易投资市场开放,营造公平、公正和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四、欧盟曾因中国产业补贴政策和产能过剩问题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斯洛伐克对此表示反对,您怎么看?
从世界范围看,产业补贴是各国普遍采用的。中国产业补贴政策坚持公平、公开、合规、非歧视的原则,平等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包括欧企在内的在华外资企业,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符合世界各国通行做法。欧盟本身是补贴大户,不应奉行双重标准。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30年间,欧盟将提供超过1.44万亿欧元的各类补贴,截至去年已实际发放超3000亿欧元。
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比较优势、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源自中国高效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充分竞争的市场生态和坚持不懈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拼出来的,不是政府补出来的。2024年中国生产了1300万辆新能源汽车,如果靠补贴,中国政府也补不起。物美价优的中国商品不仅丰富了欧洲国家的物质供给,还有效缓解了欧洲的通胀压力,为欧洲繁荣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衡量是否产能过剩,不能单纯以产量、出口量或市场占有率作为标准,否则欧洲的空客飞机(在华市场份额超过50%)、德国的汽车(80%用于出口)和法国的奢侈品(在华市场份额超过35%)都属于产能过剩范畴。中国生产的新能源汽车90%在国内销售,仅10%出口,在欧洲市场占有率仅5%左右。国际组织数据也显示,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所以,并不存在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
中方赞赏斯方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问题上采取的公正立场。包括斯在内的5个国家反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12个国家对有关提议投弃权票,这说明欧盟内不乏理性客观声音。
五、中国是欧盟重要的稀土进口来源。您如何看待近期欧盟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表达的关切?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提供了欧盟所需几乎全部稀土,为欧盟实现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中方也为此承担了环境和资源的代价。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具军民两用属性。对军民两用物项实施必要管制是各国行使主权,也是应尽的国际义务。中方有关举措是非歧视性的,不针对特定国家。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规定并履行必要程序,欧洲企业的正常需求都将得到保障。中方主管部门还为欧洲企业设立了“快速通道”,这充分体现了对欧方诉求的重视。稀土出口从来不是、也不应成为中欧之间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欧方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管制审批拖沓、程序繁冗,特别是对芯片、光刻机等产品设限,已严重影响中欧产供链稳定。中方愿本着友好协商原则,妥善化解分歧,同欧方探讨如何在出口管制项下建立法律上可行、对等的制度安排。
六、在特朗普对中国征收高额关税的背景下,欧洲市场是否会因贸易转移受到严重冲击?
中欧贸易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中国出口的优质产品丰富了欧洲国家的供给,有效缓解了欧洲通胀压力。特朗普在上一任期就对中国征收了高额关税,当时也并未引发显著的中国商品对欧贸易转移。据2018年到2024年前10个月统计,中国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了4.6%,其间对欧出口占比仅提高了0.4%。由于欧盟和中国商品各自比较优势上差异较大,双方出口商品几乎没有重叠。对欧盟而言,最担忧受到冲击的产品是电机、电气设备及零件。2023年中国对美国该类出口价值约为1248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和锂电池分别占31%和10%。但欧盟几乎不生产智能手机,在电池制造领域所占份额也不高,就算有“贸易转移”,其冲击也十分有限。
中国输美产品即便无法真的进入美国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将是主要吸收渠道。欧方与其执着于“贸易流动监管”,不如更多关注中国政府为扩大内需和提振消费采取的积极措施,发挥贸易促进作用,将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同中方一道,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
七、俄乌冲突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近段时间以来,有个别政客、学者、媒体称中国帮助俄罗斯拖延冲突,并将乌克兰问题和台湾问题作比较,渲染“中国威胁论”。您如何看待此类言论?
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也不是当事方。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坚持劝和促谈。指责中方“支持俄罗斯国防工业”“助俄规避制裁”等论调完全不符合事实。中方没有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严控两用物项出口。据中方了解,乌克兰所缴获武器的关键零部件约70%-80%来自西方而不是中国。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有着本质区别,没有任何可比性。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虽然长期政治对立,但从来不是两个国家。台湾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乌克兰问题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的争端。有些人在乌克兰问题上强调主权原则,但在台湾问题上却不断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
对在台湾问题上说三道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借乌克兰问题诬蔑中国,兜售阵营对抗的冷战思维,中方坚决反对。在和平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也是纪录最好的大国。希望那些抹黑中国的人停止贩卖“安全焦虑”,停止四处树立“假想敌”,切实为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