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事实真相不容扭曲 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全文如下:
一段时间以来,美西方一些政客、媒体为转移关税战矛盾焦点,罔顾事实,倒行逆施,大肆鼓噪中国“产能过剩论”、“产业补贴论”、“出口依赖论”,企图以谎言掩盖真相、以遏制取代合作。这些论调缺乏事实依据,是典型的虚假叙事和恕己律人的双重标准。
一、颠倒黑白——扭曲真相维护霸权
“出口量大就是产能过剩”“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依靠的是产业补贴”“中国经济增长依赖的是出口”等表述充满误导性和迷惑性,是美西方设下的“话语陷阱”。一是中国产能利用率处于合理水平,全球对中国优质产品的需求持续强劲。2017年至2023年,中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6.5%,与美国77.2%的水平相当。2024年四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6.2%、74.1%,新能源制造商产能利用率更是达到80%以上。中国出口的优质产品既满足了全球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高效运转。二是作为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中国在优胜劣汰中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牛津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安德斯·霍夫表示,那些认为中国依靠补贴获得优势的论调,严重低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中国的产业补贴政策严格遵循世贸组织规则,主要集中在研发和消费环节,不能简单地将中国的补贴视为不公平竞争或市场扭曲,而将西方国家的补贴美化为产业投资或绿色转型的推动力。三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靠的是强大的国内市场。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美元,正处于消费升级黄金期。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9%,在155个国家中排名第130位,低于韩国(44%)、德国(43%)、法国(34%)、日本(22%)。关于中国“依赖出口”的说法,缺乏数据支持,完全是一种感性偏见,有失公允。
二、正道沧桑——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谁的恩赐,而是中国14亿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中国坚持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面对关税战,中国发展非但没有停滞,反而在芯片、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全球第一,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以上。任何企图通过关税战、科技封锁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都如螳臂当车,注定失败。
近期,中国经济半年报的亮眼成绩引发广泛关注,国内生产总值(GDP)顶住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压力,同比增长5.3%,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优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摩根士丹利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纷纷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知名投资机构柏基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具有超大内需市场和海量人才储备,比其他国家更能迅速实施规模化创新,已从“世界工厂”转向“技术输出者”,引领效率革命。当前,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将中国的成功密码概括为“中国的健身俱乐部模式”,强调除非和中国一起在“健身房”锻炼,否则就会被赶超。中国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健身”、比学赶帮、共同进步。
三、成熟坚韧——中俄合作方兴未艾
在世界百年变局深刻演变和冷战思维回潮交织的背景下,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愈发成熟坚韧,双方务实合作呈现前所未来的广度、深度和韧度。两国以元首外交为引领,以人民福祉为根本,以多边主义为旗帜,把共同发展的蛋糕越做越大,把团结应对外部挑战的篱笆越扎越紧,携手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今年5月,两国元首共同签署并发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商定全面深化经贸、海关、农业、运输、财金、工业、环保、航天和卫星导航、核能、城市建设、卫生健康、信息和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确保双边合作在2030年前实现提质升级。双方在联合国、世贸组织、金砖机制等多边舞台同声谴责美方破坏多边贸易规则的行径。历史已反复证明,任何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都阻挡不了中俄各自的发展振兴,更割裂不了两国背靠背深化战略协作的坚定意志。
中医有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小院高墙”只会阻断全球经济的发展血脉,违背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国愿同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一道,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共享机遇、共商合作、共促发展。欢迎各国进一步融入中国“发展链”,携手构筑全球“共赢链”,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