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驻非盟使团团长蒋烽大使在埃塞俄比亚主流媒体《资本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文内容如下: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多重挑战,技术鸿沟、数字鸿沟、智能鸿沟持续扩大,全球南北发展差距拉大、最不发达国家被边缘化等结构性难题日益突出。
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呼吁国际合作和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普及普惠。即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首次设立最不发达国家产品专区并扩容非洲产品专区,为全球南方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便捷通道。
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媒体罔顾事实,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产业补贴”“出口依赖”等论调,抛出所谓“经济再平衡”的伪命题。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创新开放实践,正是对这些不实指责的有力回应。
中国新能源产能是填补世界“绿色缺口”的先进产能。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广大发展中国家潜在需求巨大。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倍多,需求缺口将达2700万辆。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中国正成为填补这一缺口的核心支撑。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其中出口首破200万辆,超1000万辆深耕本土市场。中国将绿色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在光伏电池效率、新能源汽车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大幅降低成本,为全球普及清洁能源与绿色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创新基础。
“中国智造”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创新实力。在创新驱动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前沿产品产量同比分别激增43.1%、36.2%、35.6%。“中国智造”在国际市场上广受欢迎,靠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企业拼搏的结果。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其中77%来自企业投入。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达26个,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本质上是创新实力的外化。
中国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为基释放全球共享机遇。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与稳定锚。2024年实际出口的数十万中国企业中,近85%同时开展内销,且内销额占比近75%。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国内大循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2024年12月1日,中国宣布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方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政策实施至今年3月,中国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进口额达214.2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今年6月,中国进一步宣布,愿落实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举措,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对华出口提供更多便利。中国正以实际行动,为非洲和世界创造更多机遇。
中国经济的创新之路,是立足自身、自立自强的奋斗之路,也是拥抱世界、合作共赢的开放之路。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市场化改革、科技创新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结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产业补贴”“出口依赖”等论调,既无视中国对全球产业链稳定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也忽视了全球南方国家对能源短缺压力、对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
给别人开药方治不了自身的病,以“经济再平衡”为借口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不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反而会损害全球产供链稳定,损害新兴产业成长发展,损害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的共同努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世界打开共享发展的机遇大门,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