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70年前,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问道:“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2008年4月11日,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一行带着同样的疑问拜访了一位意大利农学专家瓦勒拉尼先生。
孙大使与老瓦亲切交谈
4月的亚平宁半岛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在郁郁葱葱的翁布里亚大区的一个山脚下,绿油油的麦田深处坐落着一幢有近400年历史的别墅,这里就是瓦勒拉尼先生的农业旅游基地。初次见面,瓦先生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满头白发,满面红光,84岁的高龄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他亲自驾车带我们游览自己的家乡,以130公里的高速跑在乡间公路上,使我们的青年外交官在后面跟出了一身冷汗。
说起瓦先生,当地无人不晓。瓦勒拉尼是这个地区的名门旺族,他的父亲曾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大法官。瓦先生虽在年轻时担任过一任市长,但他无意长期从政,很早就潜心农学研究,并周游世界,当他目睹了环境恶化和气候变暖给世界带来的严重威胁时,他情不自禁地立下誓言:要为绿化事业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20多年前,已经是农学专家的瓦先生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邀请到非洲的尼日利亚参与治沙项目,在看到那里刀耕火种以及沙害严重的情景,瓦先生立志要发明可帮助开荒并集水防沙的种植系统,并马上付诸行动,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于1988年发明了“瓦勒拉尼系统”。
这是一种看上去就像机械拉犁的系统,但其犁出的地面确大有讲究。瓦先生根据地面的坡度不同而发明了“火车式”和“海豚式”两种犁,“火车式”适用于地面较平整的土地,而“海豚式”适用于坑洼不平的地面。两种犁都能开挖出带松土面的深沟,种子和小苗下在沟里,这样可以确保沟里集水及地面上的种子在风吹时也不至于被吹走。而两种犁的犁地速度分别达到7-8公里/小时和4-6公里/小时,确保大面积的耕种的可能。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快速、大面积的犁地,而且能有效地保持水土并保护种子不被风吹走。老瓦兴致勃勃地给大使展示了他在非洲和南美州大面积抗沙的成果,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系统先后在非洲、中东以及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林数十万公顷,一片片喜人的植被覆盖在荒芜的土地上,看得出老瓦的喜悦心情。
使用瓦勒拉尼系统耕地
老瓦在中国的治沙实践始于2005年。当老瓦在日内瓦介绍他的治沙经验时,与会的中国林业局官员对他的系统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邀请他前往内蒙参观考察。踏入中国土地的他,立刻被中国人民的热情和热火朝天的干劲所感动。按他自己的话说,这些系统在非州的应用完全取决于国外援助人员是否在场,外国援助人员一走,就没有人再关心此事,而他坚信在中国这个系统可以长久持续下去,中国也确实需要这个系统的帮助。事实上,通过中意环境合作项目—“瓦勒拉尼系统”技术在中国的应用,该系统已在内蒙古赤峰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高度肯定。呼伦贝尔市政府还向瓦先生赠送了120亩土地,呼伦贝尔大学聘请老瓦为名誉教授。与中国的成功合作让老瓦看到了该系统长久并大面积使用的前景。
沙地治理的成果
老瓦动情的说,“我已是有9个儿孙的人了,我完全可以在家享受生活,但我要在有生之年,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在中国推广其技术系统,中国和世界还有大面积的沙化土地,气候变化已使人类生存面临巨大的威胁,我不能等,我要为防治沙漠化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老瓦的一席话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人们不仅又在问:这是什么精神?
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离开了老瓦的家,他的话始终萦绕在我们的耳旁。再过几天他就要和他的儿子前往中国,继续他的治沙事业。让我们为他祝福,祝他们一路平安,一生幸福!随着北京的沙尘逐渐消退,人们将永远记住老瓦治沙的无私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