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之际,驻登巴萨总领馆党委委员、妇女小组组长朱宇副总领事带领馆妇女小组成员赴印度尼西亚巴厘省乌布地区参加传统印尼菜制作课程。
教室设在传统巴厘岛村落的一户典型民居中。该民居是一栋两层楼,暗红色基调下青瓦飞檐,雕梁画栋,展现了巴厘岛传统的石雕、砖雕和木雕艺术,极具民族特色。身穿巴厘印度教传统服饰的老师热情迎接我们,送上一杯独具巴厘风味的香茅柠檬水,向我们介绍巴厘传统民宅的布局,为我们系上巴厘印度教传统纱笼布,只有围上纱笼布,才可以去顶层参观家庙。
课程在二楼通透的花园式厨房进行。厨房外,绿树环绕,鸟语花香。这并非第一次品尝印尼风味餐,却是我们大部分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传统印尼菜品制作。印尼人喜甜、喜辣、口味重,各种香料是印尼味道里不可缺少的部分。
制作酱料,是本次体验课的第一环节。仅是配菜中的一种酱料,就制作过程复杂、所需食材丰富,着实要花上一番功夫。基础黄酱是众多印尼菜中必需的一种调料,也是几乎每一户印尼家庭都会自己制作的调料,印尼人称之为“妈妈酱”。这一看似寻常普通的酱料,实则仅姜就用到了4种:普通生姜;小南姜,比普通生姜辣;南姜,比普通生姜甜;姜黄,用于调色。加入大蒜、红椒、辣椒、石栗,先切成丁,再加入香菜籽、黑胡椒、白胡椒、丁香、柠檬草、印尼月桂叶、传统虾酱、棕榈糖,倒入石臼捣碎至糊状,再倒入锅中,加入椰子油,炒至沸腾,开始飘香,熟悉的印尼风味“妈妈酱”就算制作完成了。
豆腐是印尼常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各种黄豆制品深受印尼普通民众喜爱。天贝(Tempeh),又称豆酵饼,就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种。将黄豆煮熟或蒸熟,加入菌种后用香蕉叶包裹发酵一至两天,就会得到白色饼状食品,称为天贝。切成小块后,或煎或炒或炸,加入“妈妈酱”或甜酱油,简单快捷,美味与营养兼具。体验课上,从切天贝开始,老师手把手教学,将整块天贝先切成薄片,而后斜切成菱形,方便入味,锅中加入椰子油,将天贝煎至金黄色后捞出,后炒香大蒜、小葱、红葱头和辣椒,倒回菱形天贝,再加入甜酱油,翻拌均匀,加入柠檬叶点缀,一盆色香味俱全的甜辣炸天贝就出锅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还亲手捻了花生,做了花生酱,和豆角、包菜拌匀,做成巴厘特色Gado Gado(沙拉);和匀调料,来回揉搓鸡肉泥,自己串了当地有名的Sate(烤肉串);水煮芭蕉,加入玉米淀粉勾芡,淋上自制的棕榈糖浆,搭配椰蓉,做成具有印尼风味的甜品香蕉蜜饯。经过一番亲手制作体验,我们发现,要做成一桌地道的印尼风味餐不是遥不可及,大家合作动手做一桌饭,再一起享用,对于大家庭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教室的工作人员用专门的炉子为我们烤制Sate,他刚刚结束在另一个班级的烤制,时间安排井然有序,并不耽误任何一群慕名而来的人们享用自制美食。以自助形式吃饭,饭后送给我们一人一本精心准备的菜谱,以便回到自己家中仍能做出特色印尼风味。餐后走到乌布热闹的街头,我们不禁思考,如此完善的组织体系、蓬勃的文化产业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附近,高温湿润,有大约6000座有人居住的岛屿,并有超过300个民族,以当地丰富物产和多元民族文化为基础,加上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印尼饮食成为世界上多样化特点突出、有活力、丰富多彩且充满浓郁风味的料理之一。如今,乌布地区日渐完善成熟的印尼菜品制作体验课程成为吸引外国游客的一大亮点,与乌布地区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乌布地区位于巴厘省中南部丛林溪谷和连绵起伏的碧绿山麓丘陵之间,并非巴厘岛传统的海滨旅游区域,但就是这样一块内陆土地,凭借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日渐完善周到的游客服务,改变了内陆群山环绕的平静村庄旧貌,吸引着各国游客专门从海边赶来,体验传统巴厘艺术与文化,成为巴厘岛手工传统和文化生活的中心。
当前,乌布地区文化旅游体验发展兴旺,木雕村、石雕村、绘画中心、舞蹈表演,瑜伽学校、冥想中心、跑酷健身体验店,艺术展览馆、历史博物馆、传统菜品制作课程比比皆是。越来越多厌倦城市嘈杂的人们会选择到乌布地区,短暂回归原始的自然和让人心神安宁的休闲。
巴厘岛百姓热情淳朴,服务周到耐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巴厘印度教和谐氛围成为观光旅游的吸引点。传统市场与当代商业碰撞融合,古典艺术与现代潮流巧妙连接,各年龄段的游客似乎都能在这块土地上找寻适合自己的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本地特色,尽力彰显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体验形式,是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更是各业态蓬勃发展的路径。
妇女小组成员们通过此次舌尖上的文化体验,进一步了解当地国情、社情和历史文化传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增强对外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