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应邀出席由索非亚大学举办的“欧盟—中国关系”研讨会,并就“中欧关系中的16+1合作”议题发表演讲。
中国和欧盟,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最大的发达经济体结成当今最重要、最充满机遇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国和欧盟面积占世界1/10,人口占1/4,经济总量占1/3,从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欧关系先后经历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以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阶段,形成了以领导人会晤机制为战略引领,高级别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和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为三大支柱的“1+3”高层对话格局。2014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努力建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今天中欧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超出很多人的想象,且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7年中-欧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169.2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720.5亿美元,同比增长8%。从欧盟进口2448.7亿美元,增长率接近20%。近年来,欧盟始终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继续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据欧方官方数据显示,欧盟每10亿欧元的出口带来1.4万个就业岗位,欧盟域内超过3000万个就业岗位来自对外贸易,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是坚持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中欧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东欧16个国家总面积133.6万平方公里,人口1.23亿。近年来,中东欧国家经济正在经历加速发展时期,不少国家亮眼的表现,已成为当今欧洲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据世界主要经济金融机构预测,这个新的发动机在未来若干年内依然会发挥它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水平仍远远滞后于同欧盟关系的平均水平。以保加利亚为例,去年双边贸易额实现29%的大幅增长,但总量也仅有21.3亿美元,占中国-欧盟贸易总量的千分之三。中欧之间的相互投资90%发生在中国同传统的发达国家之间。这同中国与这些国家间传统的友好关系、各自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特别是相互之间强烈的合作愿望并不符合。
16+1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充分考虑各自的发展阶段和国情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各方力量,以更明确、更高效的方式提升合作水平,把各自的合作潜力更多地转化为实际成果,改变长期以来经贸合作滞后的情况,从而实现中欧合作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尝试。自2012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举行华沙会晤以来,这一机制已成为一个多层级、多领域、多轨道的多边交流与合作平台。包括了国家领导人会晤、部长级会议、协调员会议、地方领导人会议这样广泛的政府部门的参与。涵盖农业、工业、旅游、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所谓多轨道,政府间对话的成果是在合作框架内为商界和学界搭建起了中国—中东欧企业家洽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中国—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等诸多平台。
时至今日,“16+1合作”已历时近6年,合作平台日渐完善,合作领域日益拓宽,合作成效逐渐显现。匈塞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16+1金融公司良好运行、16+1银联体加紧筹建,2016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已达587亿美元,中东欧地区已经成为中欧合作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地区。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表明,“16+1合作”契合中东欧国家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扩展了中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和中东欧国家提供了更为多元、彼此互补的贸易通道、投资来源和融资渠道,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项目促进了成员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然而,自“16+1合作”机制产生之后,来自欧盟机构或一些成员国的疑虑一直存在。
中国有句老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16+1的成功运作引起部分人的误解和猜忌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听到有人认为中国同中东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是为了分裂欧洲,削弱欧盟对成员国的影响力。试问,欧洲出现混乱对地处欧亚大陆另一端的中国有什么好处?再者,如果因为中国在不同国家搞了几个不同的合作项目,欧盟就会分裂,那恐怕欧盟也早就不存在了。我想强调的是,中国视角中的“16+1合作”从未脱离中欧合作的大背景。“16+1合作”是中欧关系的一部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16+1合作”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可以为构建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作出应有贡献。16+1的合作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东欧国家的加速发展,有助于促进欧洲各国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对欧盟和欧洲一体化同样是有益的。中国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策是明确的、一贯的,分裂欧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中方欢迎包括欧盟在内的有关各方积极参与“16+1合作”。“16+1合作”框架下的各项机制性活动,欧盟作为观察员都已参与其中。
当前,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欧盟同样正在进行艰难的治理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促进经济“灵巧增长、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增长”,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使中欧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必需。中国和欧盟互为发展繁荣机遇。中欧合作对维护世界多极化、推动世界向更加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不可或缺。中欧同为全球化的推动者,同为全球治理的促进者,同为多边主义的实践者,在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国际体系稳定等方面有着广泛共识。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在不确定性增多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和欧盟作为两支重要的全球性力量,深化合作恰逢其时,具有世界性重要意义。
女士们,先生们,
在此,我想请大家特别关注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的主旨讲话,讲话全文保语译文已经在《标准报》刊登。习主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中国人民敞开胸襟、拥抱世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在对外开放中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并采取切实措施推动这些举措尽快落地,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推动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全新局面。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愿同包括保加利亚在内的中东欧国家一道,和欧盟一道,和所有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家一道,为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携手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