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保加利亚大使董晓军在保《24小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不平凡的2020,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
来源:    2021-03-09 21:29
[字体: ]      打印本页

  2021年3月9日,驻保加利亚大使董晓军在保《24小时报》发表题为《不平凡的2020,中国与世界携手前行》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2020年,对中国与全世界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遭受新冠疫情的袭击,全球经济深幅回调,国际贸易与投资萎缩,国际出行和交往受阻,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经受严峻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人民众志成城,以坚定的措施控制住了疫情,积极恢复生产生活,经济发展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1.万亿元(折合14.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进出口明显好于预期,外贸规模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经济走出“V”型反转的增长弧线,为低迷的全球经济注入一股强劲的复苏动力,大大增强了世界各国抗击疫情的信心。

  2020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吸引世界各国的目光,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动能在哪里?中国经济究竟为何能“一枝独秀”?这是很多保加利亚朋友既好奇又关心的问题,我愿意就此跟大家进行交流分享。

  一、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和亮点

  2020年中国经济的特点和亮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的潜力和韧劲,也意味着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责任加大。回顾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挑战,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积极复工复产,经济各季度增速从下降6.8%到反转增长3.2%、4.9%和6.5%,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发展巨大的潜力和韧性。拉长时间之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到2020年突破百万亿元大关,短短20年间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7%左右。伴随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量”加重,中国将持续在促进全球经济恢复与增长,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是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稳定世界经济、保障全球物资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创历史新高,中国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中国与欧盟、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保持增长势头。2020年,世界各国普遍采取防疫、隔离、封锁措施,全球贸易严重萎缩,中国发挥出全球抗疫物资最大供应国作用,尽己所能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资。据初步统计,从2020年3月至年底,中国疫情防控物资出口额达4385亿元,全年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出口增长31%,电脑、家用电器出口增长22.1%。中国防疫物资及生活物资出口有力支持了全球抗疫,较好地满足疫情期间有关国家人民居家生活和工作需要。中国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对稳定国际经济、拉动他国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中国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进入了换挡升级的新发展阶段,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着力稳定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在中国,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十三五”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长16.6%,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67%。2020年中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网上零售额逾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9%,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激活了数字经济新动能。中国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了自身经济转型,也加大了对外合作。

  四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扩大开放,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新的机遇。中国继续秉承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立足自身、拥抱世界,始终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互惠互利,共享发展的机遇与成果。2020年开放举措频繁推出,各类开放平台发挥作用明显。6月份广交会、9月份北京服贸会、11月进博会,三大国际级开放盛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召开,吸引全球目光,提供众多商机。2020年11月签署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2月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再到今年1月与新西兰签署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短短两个多月时间,几大令世界瞩目的开放大手笔,与“逆全球化”、封闭脱钩的逆流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在中欧建交45周年之际,经过7年长跑,历经35轮谈判,中欧领导人在2020年底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投资协定着眼于制度型开放,涵盖市场准入承诺、公平竞争规则、可持续发展和争端解决四大主要方面,展现了中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也将为欧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空前机会”,为中欧相互投资提供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更光明的合作前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中欧完成高水平投资协定谈判,将有力拉动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复苏,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增强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信心,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中欧两大市场的重要贡献。欧盟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后新冠肺炎疫情世界需要强有力的欧中关系,以便更好地向前发展。但这需要合作、互惠和信任,特别是在我们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中。”

  2020年中国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投资协定完成谈判,中欧双方——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将再谱合作共赢新篇。中欧关系的发展,必将促进中保关系更加稳健成熟,迈向更高水平,更好地促进与保障中保双边投资,便利两国的商品、技术、服务、资本和人员流动。

  五是中国营商环境加快优化,吸引外资继续增长。在全球跨境投资遭遇寒流之际,中国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全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由40条减到33条,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的措施,进一步简化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金融领域,取消证券公司、寿险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基础设施领域,取消50万人口以上城市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须由中方控股的规定;制造业领域,放开商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不断提升的投资自由便利度,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盘,共同推动中国利用外资规模再创新高。2020年中国非金融领域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2%,中国成为跨国投资的“稳定器”和“避风港”。

  二、2020年中国经济创造佳绩的“诀窍”

  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一抹亮色,中国抗疫、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法能够吸引世界各国的眼光,主要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得益于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心和魄力,得益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新型发展的系列务实行动。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为重,建立科学的疫情防控机制。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关键时刻政府托底,所有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科学统筹,实事求是,适时出台并优化各项防控及恢复政策,不失时机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探索形成有效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反转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

  坚持实施稳健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减税、降费、延期付息、优惠贷款,是中国政府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恢复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之一。据统计,2020全年减税规模逾2.5万亿元,普惠性中小企业贷款,重点支持抗风险能力脆弱的中小企业,全年增加30%以上。依据实际创新建立财政资金基层直达机制,加快资金使用进度,确保及时落地见效,加强对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的支持。适时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风电、新能源汽车、特高压、数据中心、5G网络等领域投资,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增加公共消费,扩大总需求。

  坚持战略定力,科学引导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疫情发展跌宕起伏、国际环境风云变幻、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的复杂阶段,中国经济的“加速跑”离不开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新型发展的务实举措,体现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的强大活力。中国政府既关注当下,积极保民生、保稳定、保增长,又着眼长远,坚定不移地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在继续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世界各国将努力实现经济恢复。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中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5年及1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擘画了宏伟蓝图,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我们将继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战略,中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我们将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不断拓展与世界各国合作的更广空间。

  回顾2020年,全球经济在曲折中前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共克时艰,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孕育着一股股向上的精神力量,处处都闪烁着奋斗的光辉。202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不畏山海之远,不惧考验之难,同舟共济,开放创新,继续为推动全球经济逆势上扬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