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家和组织 > 国家(地区) > 欧洲 > 俄罗斯 > 驻外报道

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美国经济不能内病外治》

来源:(驻俄罗斯大使馆) 2025-07-02 23:29

2025年7月2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美国经济不能内病外治》。全文如下:

近期,美国政府鼓噪“中国经济再平衡”、“中美贸易再平衡”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等伪命题,抨击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老调重弹声称中国向全球市场转移“过剩产能”,要求中国加大进口美国商品,将美国同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解读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在占美国便宜”,以“再平衡”为借口实施单边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让中国和世界为美国内部积弊已久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背锅。事实上,真正要“再平衡”的正是美国经济自身,美国内病外治、经济霸凌才是导致全球发展不平衡的乱源。

伪命题一:中国经济再平衡

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曾经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发展模式已发生根本改变,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外贸依存度已从本世纪初的高于60%降至2024年的略超30%,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最高时的10%下降至目前2%左右。随着中国不断提振内需,如今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引擎,过去5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超80%,2024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约18%。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扩大进口。自2018年起连续7年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关税总水平降至7.3%的全球较低水平。2024年,中国进口总额同比增长2.3%,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相反,美国结构性经济失衡问题已成为冲击全球经济稳定的重要风险源,其发展模式长期依赖于高消费、高债务、高赤字、低储蓄的脆弱组合,储蓄率过低导致国内投资和生产驱动力不足,而旺盛的消费需求过度依赖进口商品和不断攀升的公共及私人债务来维系,这种模式直接导致了美国产业空心化趋势显著,制造业持续衰落、服务业持续扩张,造成大量商品依赖进口。同时,实体经济虚拟化现象突出,金融资产过度膨胀,资本过度追逐短期收益而偏离了支持实体产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轨道。解决内在顽疾是美国维持长远竞争力、承担大国责任的应尽之义,而不是通过向外转移矛盾来掩饰自身问题。

伪命题二:中美经贸再平衡

据统计,1995年以来美国向WTO补贴委员会通报补贴项目累计达1632项。美国一面频繁出台直接产业补贴政策,运用大额支付、直接拨款和税收优惠扶持本国产业,企图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长期比较优势甚至攫取绝对利益,一面却指责中国正常产业政策导致“不公平贸易”,是典型的虚伪双标。美国在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对华滥施出口管制,中美即便存在贸易不平衡,那也是美方不想卖,不是中方不想买。面对中国体制、规模、需求、供给、人才等优势冲击,美国“高端留本土、低端在海外”的产业布局和“全球为美国打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美国发起贸易战、鼓吹“再平衡”,目的是转嫁美国经济结构性矛盾,遏制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对美国而言,加征关税提高不了产业竞争力、提振不了就业、实现不了“制造业回流”,只会损害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破坏全球产供链,导致双输多输。兰德公司刊文称,美国能从中国制造业振兴中汲取的真正经验是坚持稳定产业政策和持续鼓励创新,而非依赖关税壁垒或单纯追求出口增长。

伪命题三:全球经济再平衡

“全球经济不平衡”首先应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美国经济金融霸权则是导致全球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长期借美元霸权攫取世界财富,一边从世界吸血,一边输出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和他国破产的定时炸弹,致使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美国大搞经济胁迫、内病外治,以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剥夺他国发展权利,滥施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将发展中国家压在全球产供链价值链低端,加剧南北差距,进一步恶化全球发展环境。据统计,已有近40个国家被美国实施过单边经济制裁,全球近半人口受到影响。美国单边非法关税增加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加剧全球发展不平衡。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警告,美国关税措施将削弱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充分参与全球贸易的潜力,抵消这些国家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多元化的努力。

中方呼吁美方正视自身问题而非纠结与所谓他国“贸易失衡”,以开放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而非任意挥舞关税大棒,摒弃“美国优先”的傲慢,在相互尊重中开展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俄都是负责任的全球重要经济体,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中方愿与俄方一道,共同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霸凌主义和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错误行径,推动建设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和正能量。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