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罗世雄在《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实践经验和世界意义》。全文如下: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矢志不渝推进这项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超常规举措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至2020年底,中国实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年均减贫人口超1200万,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此后,中国创造性设置5年过渡期,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国立足国情,把握规律,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政策和工作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央到地方各级统一意志、协同行动,创造性构建起脱贫攻坚、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三位一体”的长效制度安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2012至2020年,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以真金白银提供强大保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经验证明,政府的政治承诺和政策稳定性对改善最贫困、最脆弱人群境况至关重要。
二是聚焦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习近平主席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着力保障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医疗、生活质量等基本民生需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8亿人次,帮助20多万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返校,202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9%;将农村低收入和脱贫人口医保参保率提升至超99%;实现全国乡镇、建制村全通硬化路,4G网络全覆盖,5G网络覆盖率达90%。系列举措切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源,彻底改变贫困群众生活。
三是精准扶贫。建立全国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准确识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实施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等“五个一批”,确保精细管理和精确配置。针对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高度耦合地区,选聘110多万生态护林员,发展特色“生态扶贫”。对于孤寡老人、重度残疾人士等近2000万特殊困难群体,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辅以住房、医疗专项扶助,从制度上杜绝“因贫至死、因贫无居”的极端情况。激发内生动力,从“被动输血”转向“主动造血”,因地制宜培育30多万特色产业。湖南十八洞村通过培育种养、苗绣、旅游、山泉水等产业体系,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跃升至2024年的2.8万元,从地瘠民贫步入小康。
四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全国一盘棋”推动资金、人才、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发达地区同欠发达地区结对互助,中央单位、企业定点帮扶贫困县,共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数百万名乡镇村干部并肩奋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热情参与,“万企帮万村”行动蓬勃开展,全国上下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汇聚起排山倒海的扶贫力量。
中国始终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重要贡献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累计实现8亿多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助推全球减贫进程,支持各国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提出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成立了总额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在全球实施了一大批实实在在的民生项目,在非洲援建130多家医院和诊所,向45国派遣中国医疗队,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菌草技术在100多国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开设减贫与发展研修班、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等,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40多万各类发展人才,助力各国减贫能力建设。中国将与联合国建立中国—联合国全球南南发展支持机制,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根据世界银行报告数据,共建“一带一路”将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在全球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的今天,中国减贫历程和成功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注入了强大动能。中国将继续以扎实有效的具体行动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与各方携手奋进,共创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