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4日,中国驻塞内加尔大使卢沙野在使馆接受总部设在斯特拉斯堡的德法双语ARTE电视台采访,回答了该台记者Ulrike Dässler女士的提问。
卢大使接受德法双语ATRE电视台记者采访
问:中国不断和非洲加强合作,中国现在是不是已经取代了法国在非洲的地位?
答:中非合作并非始于今日,而是由来已久。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支持非洲国家的民族解放事业。非洲国家独立后,中国又支持它们发展民族工业。自60年代至今,中国已为非洲国家建设了900多个基础设施和生产性项目。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强与非洲合作,这源于双方共同的需要。中国和非洲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本国经济的重任。非洲经过一段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地区冲突,目前迫切希望发展经济。中国则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有意愿、也有能力帮助非洲国家加速发展。同时,随着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像所有发达国家一样,需要更多的资源和市场,需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问:您如何解释中国在非洲取得的成功?
答:这源于中国对待非洲国家的态度。中国与非洲国家交往中始终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经济上互利共赢。这赢得了非洲国家的信任。
问:对于中国加强与非洲合作导致非洲国家非工业化,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观点,您怎么看?
答:我们要看这种论调来自何方。中国从来没有在非洲国家搞什么非工业化,相反始终在帮助他们实现工业化。中国经济的巨大需求和中非经贸往来的加强,提高了非洲对外出口原材料的价格,帮助非洲国家把其自身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能力。中国企业从未只专注于开发自然资源,他们也积极在非洲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办厂,比如洗衣机厂、电视机厂、摩托车厂等。当然,企业活动要遵循市场规律,企业有自由决定是否投资、投在何处、如何投资等。
问:中国企业在非洲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中国企业遇到的困难与其他国家企业遇到的困难大致相同。对于中国人来说,非洲大陆比较陌生,初来乍到的中国企业对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但是随着合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中国企业也在逐渐熟悉和适应非洲,相信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问:对于中国来说,非洲是不是可以视为中国的“大西部”(Far West)?
答:从地理上来讲,非洲的确处于中国的西边。但是我们没有“大西部”这个概念。我不知道你所说的“大西部”是不是一个政治概念。
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会有什么影响?
答:中国人现在可以自由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传统上中国人外出冒险,多为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在欧美国家就有不少的华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中非普通民众的交往增多,他们实际上发挥着民间大使的作用。
问:那您不怕您的大使地位被他们取代吗?
答:果真如此,这倒是我十分乐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