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塞内加尔大使卢沙野在塞国际大学就中非关系发表演讲
来源:    2009-03-17 09:49
[字体: ]      打印本页

  2009年3月13日,驻塞内加尔大使卢沙野应邀前往塞国际大学参加该校举办的公司研究论坛“中国日”活动。该校校长首先在讲话中解释了此次活动的出发点和意义。他说,中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忽视的经济大国。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是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因此,校方鼓励学生们就中国,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展开专题研究。学生们紧接着以演讲的方式汇报了他们三个月来的研究成果: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汽车、纺织和服装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卢大使对学生们的演讲表示赞赏。随后,他就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关系发表演讲,并回答了学生们的提问。

   
 卢沙野大使听取关于学校的介绍 卢沙野大使参加公司研究论坛 
   
学生们汇报研究成果  卢沙野大使作演讲 

  塞国际大学是总部设在摩洛哥的私立高等商科和信息教育集团(Groupe HECI)在塞的分支机构,负责培养高级企业行政和管理人才,现有来自非洲10个国家的约200名学生。

  

   
学生提问   卢沙野大使与师生合影

  附卢沙野大使的讲话:

  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如何看待中非关系

  ——卢沙野大使在达喀尔高等商科和信息学院

  (国际大学)的讲话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三日,根据录音整理)

  校长先生,国际合作部主任先生,塞国家广播电视台台长先生,亲爱的大学生朋友们:

  今天,我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你们,并参加你们的论坛。刚才,我听了同学们做的演讲,非常好,我非常赞赏,也对你们的表现表示热烈祝贺。你们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就像校长先生讲的那样,你们做了艰苦的探索,到处查找关于中国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你们的演讲涉及中国的衣、食、行三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加上居住方面的介绍,因为中国人认为衣、食、住、行是人的四种基本需求。但是,你们所做的研究总体是很不错的。研究的深度打动了我,你们提到的某些信息连我都不知道。对于你们在介绍中国时犯的一些小错误,我也要指出来。比如你们说,中国有23个省份。中国确实有23个省份,包括台湾省。但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和西藏5个自治区,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4个直辖市,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当然,台湾省目前在行政管理方面与大陆是分开的。我注意到你们在演讲中使用的中国地图包括台湾,这很好,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犯错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对中国的基本认识上你们还出现了一个差错。你们说中国有12个民族。事实上,中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约占中国人口总数的90%,其余55个民族是少数民族。这是我要指出的两个问题,除此之外,你们的演讲做得很好。

  校长先生请我讲一下中非关系,下面我就来简单讲一讲。

  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是否对中非关系有所了解。三年前我到塞内加尔时发现,很多人对中非关系的发展历程并不清楚。事实上,中国同非洲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非洲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获得独立,中非接触就始于这个时期。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有29个亚非国家与会,其中6个是非洲国家。正是在这次国际会议上,中国和非洲国家有了初次相遇。次年,中国同埃及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埃及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洲国家,1956年成为中非关系发展元年。1958、1959年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加纳、几内亚、马里也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中非关系历史悠久。

  上世纪60年代,更确切地说,在1963年底和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了非洲10个国家,分别是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周恩来总理访问突尼斯时,两国甚至没有外交关系,两国是在周总理访问之后才建立外交关系的。此访后的一年内,也就是说仅1964年,就有8个非洲国家同中国建交。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大会上投票支持中国的国家中,有1/3是非洲国家。中国非常赞赏和感谢非洲国家的支持,因为这涉及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971年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被台湾当局占据,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在联合国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我想同学们都了解台湾问题,我就不再赘述了。

  1995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非洲,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非。此访意义非凡,表明中国更加重视发展同非洲的关系。

  2000年,中国创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当年,中非合作论坛首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此后,共召开了三次会议。2003年,论坛第二次部长级会议在亚迪斯亚贝巴召开。2006年,论坛第三次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时还召开了首次中非首脑会议。

  刚才,我简单回顾了中非关系发展的历程。我跟大家讲的都是中非关系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在这一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上世纪60、70年代,甚至到80年代,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主要形式是官方援助。大家知道,1978年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1978年,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此后,中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前,中国虽然很穷,但对非洲国家怀有真诚、友好的感情。在非洲国家独立以前,中国就向它们提供物资和资金援助,支持它们的民族解放和独立事业。非洲国家独立之后,中国继续帮助它们创办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其中一个非常重要和著名的工程就是长达1800公里的坦赞铁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中非合作的潜力也随之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加强了同非洲国家的合作,这是江泽民主席1995年首次访问非洲的原因,也是中非于2000年创立合作论坛的原因。我可以给你们一些数据。中非合作论坛设立后,中非经贸合作突飞猛进。中非双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068亿美元。

  当然,中非合作不仅限于贸易方面,中国也为非洲建设了很多基础设施。在过去的50多年里,中国为非洲国家建设了900个成套基础设施项目,包括医院、学校、体育场、道路、铁路、水电站、工厂、糖厂、纺织厂、啤酒厂等等。中国也同非洲国家开展技术合作。在过去50年内,中国向47个非洲国家派出1.6万名医生,为1.8亿非洲患者提供诊疗服务。这些医生通常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工作。中国还向非洲的青年大学生提供了2万个政府奖学金。

  中非双方还在国际舞台上,尤其在联合国安理会保持合作。大家都知道,安理会的议题中70%是非洲问题。中国向来为非洲说话,和安理会内的非洲成员国协调立场。中国参加了联合国几乎所有在非洲的维护行动,是安理会五常中最积极参与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的国家,为非洲的和平和稳定作出了很大贡献。

  以上是中非合作的大致情况。那么,中非关系又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常说,中非关系是真诚、平等、务实、高效和守信的。

  说真诚,是因为中国的援助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有人说,不对,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也是有政治条件的,中国要求非洲国家遵守一个中国的原则。他们认为一个中国原则是政治条件。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一个中国原则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两个国家之间,如果一国连另一国的主权都不尊重,怎么能开展合作?因此,一个中国原则是中非建立关系、开展合作的基础,而不是什么附加条件。

  关于平等,中国实行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的原则。在这方面,中国也受到指责。我就不深入谈这个问题了,但要指出的是,中国将继续坚持这一原则。我想,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愿别国干涉它的内政,尤其是西方国家,它们决不会允许别国干涉它们的内政。

  中非合作也以务实著称。中国在实施合作项目时,急非洲之所急,想非洲之所想。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提出了促进中非合作发展的一系列举措:在2000年召开的首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宣布免除非洲国家对华债务;在2003年第二次部长级会议上,中国提出对非洲国家的输华产品免收关税;在2006年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八项举措,包括在3年内(2007-2009年)将中国对非洲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翻一番,为非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50亿美元优惠贷款,设立中非发展基金以鼓励中国公司到非洲投资,在非洲国家设立经济开发区以促进非洲国家出口,为非洲国家建设医院、农村小学,捐赠抗疟药品等。所有这些措施都非常务实,符合非洲国家的需求。

  谈到高效,所有人都知道中国人干活非常快,实施项目所需时间较别的国家短得多,而且成本更低。

  再来谈守信。刚才同学们在演讲中提到,中国也受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确实,中国的经济,尤其是出口,受到危机的重创,很多出口企业倒闭了。但是,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和合作承诺不会打折扣。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非洲四国。他郑重宣布,中国将信守对非洲国家的合作承诺。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时,中国提出了八项举措。今年年底举行的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将对八项举措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我相信,届时我们会取得很好的成绩,所有的举措都将得到落实。而且我相信,在世界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非洲国家的经济和财政援助。

  在介绍了中非合作的情况和特点后,我想就如何看待中非合作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人并不清楚。我听过很多关于中非合作的论调,比如“中国在非洲威胁论”、“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新殖民主义论”等等。这些论调不仅来自欧洲人、西方人,也有一些非洲人这么说。我对此有些担忧,所以提出“如何看待中非关系”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首先要想想这些论调是哪里来的,它们的意图和效果如何?对非洲是有利还是有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正确的,与事实相符的看法,这对中非关系发展是有利的。我认为,中国在非存在对非洲是没有威胁的,相反,为非洲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是非洲国家的新合作伙伴,中国对非洲资源的需求使这些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让非洲国家在出售这些资源时能有个好价钱。中国在和非洲国家开展贸易时通过平等谈判,遵循市场规则,而不像此前的欧洲殖民者那样使用暴力或欺骗手段。所以,我们不能说中国的在非存在是新殖民主义。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座的同学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也要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思考。你们的知识来源很多、很杂,要学会辨析纷繁芜杂的信息,掌握真理。这是我对大家的希望。

  谢谢。

  提问与回答:

  问:大使阁下刚才提到中非贸易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已达1068亿美元。我想知道中国在向塞内加尔商人开放市场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努力?

  答:中国的市场是向包括塞内加尔在内的非洲国家开放的。自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向外开放市场。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仅低于德国,已占世界第二位。中塞复交以来,两国双边贸易迅速发展。复交前,中塞双边贸易额仅为1亿美元左右。去年,中塞双边贸易额已达4.6亿美元。其中,塞商人功不可没。他们直接到中国去采购、进口中国商品。中国使馆也在签证方面给这些商人提供便利。2007年,中国驻塞使馆共发放了约3200个签证,其中3000个是给塞商人的。我听说,塞商人抱怨获取中国签证很困难。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真的,但这不是普遍情况。一些商人不能从使馆拿到签证,并不是因为使馆不愿发放签证。同其它国家一样,中国要求签证申请者递交一些材料。只要这些材料是完整、真实的,申请者就可以很快拿到签证,所需时间最短为1个工作日,最长为5个工作日。有些签证申请者递交虚假材料,我们当然不会发放签证。中国使馆不仅不会故意为塞签证申请者设置障碍,而且尽一切努力为他们提供便利。

  在中塞双边贸易中,中国保持较大顺差。在4.6亿美元双边贸易额中,绝大部分是中国对塞出口。但中国政府在对塞贸易中并不追求顺差。我们是希望进口塞产品的,当然前提条件是塞能出口产品。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给予非洲国家约600种输华产品零关税的优惠待遇。具体到塞内加尔,中国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中国企业进口塞花生油。2007年,一家中国企业从塞进口了7000吨花生油。在前不久胡锦涛主席访塞时,该企业又同塞Suneor公司签署了花生油采购合同。在2008年,中国没有进口塞花生油,原因是塞方无法供应。现在(中塞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不是中国不愿意进口,而是塞方没有能力出口。

  问:中国在长达几个世纪里都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奇迹。中国奇迹是如何产生的?换句话说,中国的诀窍是什么?

  答:长期以来,中国确实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人民还很穷。那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同非洲国家差不多,甚至更低。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但她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被13亿人一平均,还是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的。这是从经济层面来看。更重要的在政治层面:哪怕中国在经济上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她在政治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永远支持发展中国家的事业。比如最近,随着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中国政府多次呼吁国际社会不要忘记发展中国家,不要忘记非洲,呼吁国际社会在进行国际金融和经济体制改革时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相信,在即将召开的20国集团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还会继续作此呼吁。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