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塞内加尔大使卢沙野在塞高等商学院发表演讲
来源:    2009-06-19 09:18
[字体: ]      打印本页

  2009年6月18日,驻塞内加尔大使卢沙野应邀前往塞高等商学院,参加该院举办的中国文化日活动。卢大使首先在该院院长迪奥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该院,并向该院赠送了340册介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书籍。随后,卢大使向该院师生和邀请的来宾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非关系发展》的演讲,并回答了他们的提问。

 
卢沙野大使向迪奥院长赠书 卢大使和迪奥院长兴致勃勃地翻阅书籍 

  塞高等商学院成立于1992年,是塞第一所私立商学院,也是塞最著名的商学院。该院在塞多个大区设有分校,负责培养高级企业行政和管理人才,现有来自非洲20多个国家的约3000名学生。学院与欧美多所商校有合作关系,并于近期设立了非亚中心,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同亚洲国家及其商学院的交流与合作。

卢大使发表演讲  卢大使回答提问 
卢大使与师生亲切交谈  院方向卢大使赠送礼物 

附卢沙野大使的演讲稿: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非关系发展
——在塞内加尔高等商学院(ISM)的演讲

(2009年6月18日)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一)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撇开政治、经济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知耻而后勇。中国人一向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同时又不气馁、不放弃,而是采取行动加以改进,从而变弱势为优势,变落后为先进的传统。1978年以前,由于当时冷战的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封闭的经济政策,中国经济发展较慢,在亚洲已经落后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在此情况下,邓小平先生倡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重振中国经济。他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从此,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向着世界先进国家奋起直追。

  2、虚心向学。中国有句成语叫“见贤思齐”,还有一句哲言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国家要发展,就要虚心向先进国家学习。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上曾经是别国学习的对象。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写的“中国游记”曾经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向往。亚洲地区的日本等国更是以中国为师。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了,我们就要反过来向曾经以我们为师的国家学习。我们实行对外开放,请进来,走出去,就是要学习别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来提高自己。

  3、互利共赢。这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想获取就得付出,搞合作必须双赢。为了加速中国的发展,我们大胆引进外资,提供大量优惠,甘愿让别人赚钱。只要自己能从中受益,哪怕别人赚得更多也不眼红。正是这种互利共赢的精神,让中国获得了大量外国投资,从而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在过去30年里,中国始终是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工厂”。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又反映了中国的民族特性。中国古话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中国还有个寓言叫“愚公移山”。说的都是成功只能靠自己努力,而不能靠别人施舍的道理。我们虽然也吸取了很多外国投资,但中国的发展是靠中国人民的苦干得来的。如果没有中国人自己的勤奋努力,外国对中国的投资再多,最终结果也只是外国人获利,而中国人到头来一无所获。若此,则我们刚才说的互利共赢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中国企业文化也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诚实守信。中国古话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的都是诚信,遵守承诺,说到做到,做不到的不说。诚信中也包括守时。诚信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别人。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信任,也才能相互合作。

  2、善于学习,自主创新。这与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伙伴合作,与外国同行竞争中,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吸收借鉴后再创造出自己的东西,并有所提高。这正是中国企业成功的秘诀。中国的华为公司去年成为全球申报专利最多的企业。

  3、敢于竞争。中国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中国企业能够立足于世界强手之林,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敢于竞争的精神。中国人用西方人制定的规则,在国际市场上打败了西方人。体育界的例子更说明问题。羽毛球、乒乓球是西方人的发明,国际比赛规则也是西方人制定的。但现在中国人在这些项目上的优势无人能撼动。这些都是靠竞争得来的。

  4、吃苦耐劳。中国人为什么敢于竞争?这是因为中国人能吃苦。你们可以看看中国在非洲国家援助或投资项目的工地。中国人住的是简易板房,吃的是粗茶淡饭,日夜加班加点地干。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有个“深圳速度”之说。深圳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当时在深圳建摩天大楼的速度是一个星期一层。这靠的是什么?是辛勤的汗水。正是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国和中国企业才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 传统文化引领中国加强对非合作。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过去穷,因此首先要发展自己。现在中国发达了,就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而且中国也有这个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这就是近年来中国大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国视此为自己的国际责任。

  (二)天下大同,世界和谐。中国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合作也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中国相信,世界终将走向一体化。没有非洲的发展,就没有世界的繁荣。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之一就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不仅要向发达国家开放,也要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开放;中国的发展不仅要请进来,吸引外来投资,也要走出去,到海外投资。中国到非洲投资是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到非洲投资不为追求单方面获利,更不以牺牲非洲国家利益为代价。中国自己曾经遭受过西方列强的奴役和剥削,现在决不会去奴役和剥削其它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吃过破坏环境的苦头,现在到非洲投资,也决不会破坏非洲环境。

  三、 中非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领导人共同倡导建立和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其内涵是: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这已成为中非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框架和战略目标。

  (一)政治上,中非有着传统友好的基础,有相似的历史遭遇,不存在历史纠葛,对当前国际重大问题有共同诉求,共同看法,容易形成共同立场,相互支持。

  在治国理政和国家发展方面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在相互交往中能够做到真诚友好,平等相待。

  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能够为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二)经济上,中非双方都面临发展任务,可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中国将加大对非援助和投资,非洲则可向中国提供资源和市场,并从中国得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中国的合作效率高,成本低,技术适合非洲,对非洲更实惠。

  中国扩大在非洲的经济存在有助于打破西方垄断,使非洲的合作伙伴多元化,增加非洲的选择,增强非洲对外谈判的地位。

  (三)文化上,中非加强文化合作很有必要,也是大势所趋。

  经济合作的加强必然会增加人员交往;人员交往的密切必然会增进文化的融合。反之,文化交流发展了,又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感情,从而进一步增进相互合作。因此,中非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是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推荐给朋友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