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主席先生,
朋友们:
很高兴有机会祝贺新一届《今日工业》报“中国峰会”召开。上届峰会上,与会者的交流探讨增进了相互了解,挖掘出不少合作潜力,为开辟中瑞经贸合作新空间做出了贡献,相信这次年会将更成功。
环顾世界,人们在问,今天的世界怎么了?一位中东的同僚沉重地对我说,他所在的地区是“一片乱象”。看来和平与发展仍是世人瞩目的两大主题。我以为,要应对形形色色的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欧洲的难民危机,仅仅治标是不够的,要治本,就要消除冲突根源,谋求和平,实现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能靠输出“漂亮”的政治模式和意识形态,而是要让各国民众独立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己脚的鞋。
世界的进步建立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之上,这也是中国年会的意义所在。我今天的发言也建立在问与答之上。关心中国的人们在问,今天的中国怎么样了?从未有过的关切目光使我倍感压力。我要说,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面临持续下行压力和挑战时,中国经济在保持平稳发展势头。借用一句改写的古诗来形容,就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正’过万重山”。
媒体问,中国经济是不是在“输出危机”。我想说,中国经济运行是科学的、合理的。中国实施的有效调控使经济发展在波动中走势向好,发展质量有新提升。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稳居世界前列,能在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基数上保持这一增速实属不易。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升级,服务业已占GDP“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高技术产业增速明显快于整个工业,信息、文化、健康、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节能环保、绿色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亚洲、欧洲同僚对我说,中国游客是他们的财神。我倒觉得中国商品一点也不差,中国游客们应该把钱花在家里。
投资者问,中国是否在关改革的门?回答是,中国的改革决心不会变。我们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2014年,我们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我们已经出台70多项重点改革方案,啃硬骨头,涉险滩,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不移。我们将继续在市场、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对外开放、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务实有力的改革方案。
股民问,中国是不是会发生金融危机?确实前段时间中国股市出现了波动,但通过有效措施,我们稳定了市场,避免了系统性风险,完善了人民币汇率机制。发展完善资本市场是中国的改革方向,不会改变。我想,这里有机制、经验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信心。我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对瑞典和欧洲经济有信心。
企业问,中国是否在“打压外资”?我要说,对外开放是中国基本国策,利用外资的政策及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不会变。中国尊重非歧视性的国际惯例,遵守世贸组织原则,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国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他们与中国企业一样,享受国民待遇,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我们会及时解决外国投资者合理关切,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尤其是知识产权,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高效的行政环境、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朋友们,
近年来,中瑞各领域务实合作稳定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少人担忧,能不能突破140亿美元的双边年度贸易额瓶颈,使双边贸易与投资再上一个台阶?我的看法是:
一要推动产能合作。世界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上都有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更提供了新的契机。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装备制造集成能力。企业要挖掘产能与科技合作潜能,政府要支持和保护合作发展势头。中国高铁网密集,技术领先,经验丰富,中瑞合作可望获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要大胆探索,谨慎求证,力使高铁成为两国合作的新亮点。
二要促进绿色发展。近10年来中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20%,环境服务业年均增加28%,资源回收利用年均增长14%,到今年底中国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三个产业产值将超过4.5万亿。中国5年中在环保领域的社会投入将近1万亿美元。近年来双方围绕低碳、环保、节能系统解决方案及生态城规划与建设开展了广泛交流,绿色合作成为新增长点。要把中国的市场、资金、平台优势和瑞典的技术、经验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实现更大范围的互利共赢。
三要深化创新合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我们减免小微企业税费,建立创投引导基金,推动“互联网+”行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每天有1万多家新企业注册成立,民众创业创新热情得以调动,大量就业机会得以创造。瑞典以创新立国,在信息通信、生命科学、精密机械等领域地位领先。我们欢迎更多瑞典高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到中国落户,有更多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研发,期待瑞典为中国有资质、有能力的企业来瑞投资提供更多便利。
我们并不满足于中瑞经济合作的现状,要有忧患意识。然而,如何提升合作水平?我认为,要登高望远,从更长远的角度审视中瑞关系,努力查找、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加油”了:
一要挖掘潜力。中瑞关系多年来保持平稳发展,但合作规模和水平仍与两国经济潜力及贸易地位不相称。近年来中瑞年贸易额保持在140亿美元上下,与中欧贸易总额不断增长的趋势形成反差,难与中德、中英、中芬贸易增长速度相比。中瑞经贸合作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大项目不多。在中欧关系整体提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瑞合作“不进则退”、“不快则退”。我们要有危机意识,努力开拓合作空间。要用好中瑞经贸联委会、绿色产业平台等机制,挖掘创新、环保、新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潜力,聚焦汽车、高铁、通讯等产业合作,促进双向投资。要积极开展金融合作,推动实现货币互换。加强中瑞在亚投行、双方企业在“一带一路”项目的合作。
二要增进理解。尽管两国人员往来多了,但民众相互了解仍不够。许多瑞典朋友对中国认知有局限,特别是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仍有偏颇认识,媒体对中国政治、社会、民族关系的报道时有负面,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客观认识是深化互信的基础,是务实合作的条件。要通过高层互访及各领域、多层级人员交往与人文交流,为两国民众更客观、深入、全面地了解彼此创造条件,为经济合作创造良好舆论和社会氛围。
三要促进便利。中瑞合作的深化与人员往来的发展相互促进,近年来中国游客、中资企业人员赴瑞人数不断攀升,据瑞方统计,来瑞的中国游客五年翻了一番。这种情况下,签证难问题突出了,中国公民办理赴瑞签证周期长、手续繁杂,对赴瑞投资兴业、观光旅游者形成制约。随着中国发展,各国都在抢抓中国机遇,吸引中国公民旅游、投资,对华签证便利化已蔚然成风,不少欧美国家给予中国游客多年多次签证,签证时间也仅需2-3天。希望瑞方以当年率先与新中国建交时敢为人先的精神,采取切实措施,在实现对中国公民签证便利化方面重新走在西方国家前列。
朋友们,
中国峰会为促进中瑞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座的朋友们长期以来为两国务实合作做出了不懈努力,我要向你们致意和感谢。面对此起彼伏的挑战,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合作的信念,用智慧化解难题,就一定能跨越山川海洋的重重阻隔,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中瑞互利共赢之路。
祝本届峰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