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驻俄罗斯大使张汉晖在《论据与事实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减贫奇迹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注入中国力量》。全文如下: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也是构建公正合理世界的重要路径。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打响并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减贫伟业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一是减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绝大多数民众处于极端贫困状态。七十余年来,中国政府始终不渝推进扶贫减贫事业。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自1978年至今,中国累计实现八亿多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减贫实践。
二是减贫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从2012年底到2020年底,短短八年时间,中国近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年均减贫人口超过1200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摆脱绝对贫困;同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增长至1.04万美元,年均增幅达8.1%。
三是减贫韧性之强前所未有。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创造性设立五年过渡期,对贫困地区和群众“扶上马再送一程”,持续完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中国的贫困治理正从“集中攻坚”转向“常态长效”,充分证明贫困不仅可以战胜,更能够被阻断、不再反复。
中国减贫成就彰显“中国之治”的显著优势与治理效能
一是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减贫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了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的最大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统一意志、协同行动,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惠及于民。2012至2020年间,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约合2237.8亿美元),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经验表明,政府的政治承诺和政策稳定性对改善最贫困、最脆弱人群的境况至关重要。
二是聚焦关键民生问题。中国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累计资助贫困学生达8亿人次,有效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农村低收入和脱贫人口医保参保率超过99%,让群众看病有依靠、生活有底气。农村基础设施持续优化,全国乡镇和建制村全部实现硬化路通达,4G网络全覆盖,90%以上地区通5G网络,96%的农村普及自来水。这些举措切实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出路,推动从“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因地制宜培育了三十多万个特色产业基地,带动数千万贫困户增收。同时,注重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提升其生产和经营能力,实现“既富口袋,也富脑袋”。越来越多人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直播、销售农产品,端稳了数字时代的“金饭碗”。2024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5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15.8%。
中国减贫奇迹对全球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以自身实践向世界证明:贫困并非宿命。只要方向正确、方法科学、意志坚定,弱鸟不仅可以先飞,更能振翅高飞。中国的减贫道路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面对全球发展赤字突出、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的严峻挑战,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等为平台,将减贫作为国际合作的优先方向,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据世界银行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帮助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中国还设立了总额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依托全球发展倡议动员了近200亿美元发展资金,实施项目1800多个,惠及众多国家民众。
中国不仅“授人以鱼”,更注重“授人以渔”。通过举办减贫与发展研修班、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等,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超过40万名各类发展人才,助力各国提升自主减贫能力。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愿继续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典范,为更多发展中国家照亮前行道路,为推动全球发展与繁荣注入持久动力。中国将与世界上所有志同道合的国家携手同行,开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