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当年专题 > 大使谈中国之治 > 大使之声

驻法国大使邓励在法《世界舞台》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

来源:(驻法国大使馆) 2025-10-30 23:40

2025年10月30日,驻法国大使邓励在法国《世界舞台》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面向国际社会全面深入阐释中方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四大全球倡议等重大理念主张。全文如下:

每天当我们打开手机,世界新闻的推送有时让人心情沉重,有时让人惊奇。我们或许都在某个瞬间暗自追问:世界怎么了?将向何处去?我想用四个问题,与大家分享中国是怎么看世界的。

一、我们当下正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世界始终在变化中,而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变化是百年来最深刻的。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人口已占全球80%以上,过去20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世界多极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推进。但大变局往往伴随着不平稳,近年来世界上不稳定、不确定的一面不断凸显,人类发展前进之路充满考验。

乌克兰问题延宕不止,加沙人道危机牵动人心,亚非拉多个地区局势动荡。根据联合国统计,世界正面临二战结束以来最多的武装冲突,全球有1.22亿人被迫逃离家园,相当于每不到7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流离失所。全球安全形势危机四伏。

个别国家仍沉迷“本国利益优先”的标准,热衷于霸权霸凌、以大欺小,把地缘博弈的算计凌驾于各国人民福祉之上。这种人为筑起的“高墙”、挖深的“鸿沟”,使原本就互信不足的国际关系更加脆弱。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全球仍有8亿人深陷贫困的泥潭。《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进度严重滞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低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状况已连续四年持续恶化,全球发展未能普遍惠及各国人民。

与此同时,全球治理未能反映国际政治经济新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常常遭到屏蔽、忽略,被视为世界舞台上的旁观者,而非平等的参与者。

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生物科学、量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一方面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便利人类生活。科技进步也提出新问题:技术红利如何公平分享?人工智能的伦理风险如何管控?新能源转型中,那些掉队的国家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急需全球性答案。

种种现实交织叠加,将人类社会推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未来何去何从,将取决于我们如何携手回应这些时代课题。

二、中国希望建设一个怎样的世界?

中国的答案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并非遥不可及的理想主义宣言和华丽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对当今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类未来的严肃思考。我们坚信,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唯有风雨同舟,才能把这个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星球建设成一个真正和平和睦和谐的家园。

我们应该顺应世界多极化大势,推动国际格局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进。但多极化并不天然等于合作与进步,阵营对立、各行其是、缺乏平等原则和基本秩序,只会带来分裂动荡。只有平等有序才能将多极化的历史潮流引向正确航道。

这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们不妨把它想象成一场宏大的全球交响乐——

平等,意味着每个国家都是乐手。每种乐器都应拥有奏响自己声部的权利,共同谱写人类命运的乐章。每个国家都应在全球多极体系中平等地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能有的国家永远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却只能在菜单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其主权、尊严和发展权利都应得到平等尊重。

有序,意味着我们需要共同的乐谱。这部乐谱,就是多边主义。多极化不应是杂乱无章的“即兴演奏”,更不是互相干扰。各国都要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本遵循,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以务实合作避免治理滞后和碎片化,确保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

联合国维系了二战以来国际秩序的总体稳定,促进了前所未有的全球发展与合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应该是回顾初心、面向未来的重要契机,但现实却是联合国和多边主义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有的国家拆台毁约,强加于人,不仅侵蚀全球互信,更严重损害多边机制的权威与效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一语中的:“如果各国履行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义务,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将生活在和平与尊严中,问题在于这些承诺常常被无视。”

越是在这样的困难时刻,越要秉持和平共处的初心,坚定合作共赢的信心。习近平主席在刚刚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郑重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等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保障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这一倡议作为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提出的第四大倡议,不仅回应了国际社会对完善全球治理的普遍期待,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最新中国方案。

三、为什么中国人要建设这样的世界?

中国对于美好世界的愿景,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文明基因里、流淌在近代历史记忆中、印证于新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实践上。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以贯之的是一个“和”字。我们祖先修筑长城,是为守护一方烟火人间的安宁,不为远征扩土;开辟古丝绸之路,是以驼铃声声传递友谊,不以铁骑刀兵殖民掠夺;郑和七下西洋,宝船满载的是瓷器与书茶,而不是炮舰与霸权。中国自古以来坚持在多元中寻求共识,在对话中谋求合作,建设一个和平共处、兼容并蓄的世界。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深受列强侵略和不平等条约之害,深切体会到强权政治带来的痛苦与屈辱。日本法西斯侵略几乎使中国灭亡的惨痛经历永久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珍视、对公道的坚守,比任何国家都更加坚定。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前不久结束的九·三阅兵时强调的:“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绝不会走国强必霸的路。

我们从新中国成立以来5亿人吃不饱饭到如今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一穷二白,到今天在5G、高铁、无人机、电动车等领域领跑全球;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此同时,我们张开怀抱,主动投身经济全球化大潮。正是这种独立自主、开放合作的选择,使中国既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

四、中国怎样推动建设这样一个未来世界?

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国家宪法,把不称霸、不扩张作为庄严承诺和外交实践准则。40多年来,中国从未对外发动过一场战争,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大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兵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推动五核国首次就防止核战争发表联合声明、劝和促谈乌克兰危机,还是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首份加沙停火决议,中国始终把推动停火止战、化解冲突矛盾作为应尽的大国责任。

中国一贯主张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支持非盟加入二十国集团,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改革。对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实行零关税待遇,同非洲实施“十大伙伴行动”,同拉美推进“五大工程”,同阿拉伯国家打造“五大合作格局”,呼吁“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掉队”。

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迄已加入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20多年来,中国全面兑现入世承诺,将整体关税水平从15.3%降至7.3%,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并率先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从设立国际调解院,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到推动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中国不仅维护现有机制,更不断提供新的公共产品。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保持在30%左右。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迄今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合作文件,带动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今年上半年,面对美国轮番加征“对等关税”,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活力和韧性,GDP同比增长5.3%。活力和韧性的背后是产业链的完整多元和新旧动能的持续转换。中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出口的光伏和风电产品点亮的不只是世界各国的万家灯火,更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希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报告显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的“技术普惠”。 不久前,北京举办了一场“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奔跑跨栏、投篮射门,甚至与观众击掌互动,生动折射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近3万亿美元,设立企业124万家。全球独有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每年吸引数千家外国企业参展,展现出开放大国的胸怀与机遇。2023年欧盟在华投资企业2.3万家,营业收入9600多亿美元,利润总额800多亿美元。中国对欧贸易虽有顺差,但要看到在华欧企近40%的出口商品返销欧洲,可以说是“顺差在中方,利润在欧方”。中法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280亿美元,2000多家法国企业在华开展业务,空客、法电、施耐德、意法半导体、法雷奥、欧莱雅等法国企业在中国都有很好的业绩。法国奢侈品在华市场份额超过35%,每出口3支唇膏就有1支被中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对法投资存量约50亿美元,已累计创造近6万个就业岗位。

所有这些,既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对自身愿景的实践。从和平到发展,从公道到合作,中国主张怎样的世界,就在用怎样的行动去建设这个世界。这既是五千年文明的价值传承,也是今日中国面向未来的郑重承诺。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