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骏在乌企业家和实业界人士运动—自由民主党党报《二十一世纪》发表署名文章《以人民为中心——从实践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全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正朝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中国“奇迹”背后的成功密码正是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是每个政党都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中国发展实践表明,一个党治理国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代表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强调的是人民主体地位,意味着党和政府要尽可能有效地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及时解决新出现的社会问题,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每个人的声音都被听见
民主不仅存在于票决环节,更应体现在民主治理的效能和结果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标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构建了从民意征集到政策落地的全链条参与机制,实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有机统一。大到国家立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财政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等,小到物业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人民群众都能切切实实参与其中。例如:在浙江温岭,“民主恳谈会”模式持续20余年,当地政府代表积极问政于民,推动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着办,20多年来,累计组织会议3万余场,参与群众超50万人次,解决一系列百姓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形成“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民主实践,推动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二、不让一个人掉队
近年来,中国通过实施产业扶持、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等多元举措开展精准扶贫,成功实现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完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减贫实践,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国设置5年过渡期,将巩固拓展减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起完善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当前,信息化为农村地区跨越发展带来新机遇。2024年中国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达到6797.8亿元,保持年均2位数的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超过城镇居民。互联网正助力培育和壮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产、精准营销,探索出一条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三、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保健体系,3.28亿人按月领取养老金,超过90%的家庭能够在15分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政府对药品和医疗耗材进行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优质医疗资源不断下沉、区域均衡布局更加完善。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帮扶为主要内容的民生保障安全网不断织密,对弱势群体帮扶更见温度,全国13.1万名孤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189万名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58.3万名儿童主任扎根基层守护留守儿童成长。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7岁。
四、每个人都有出彩机会
中国的成功由千万普通人的成功汇集而成。中国坚持教育优先,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202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中小学教育质量全球名列前茅,一流大学学费仅为外国同等院校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普惠而优质的教育,帮助每个人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中国重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全国超过1.9亿户经营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明显提升,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四成,互联网领域创业者女性超过一半,过去4届夏季奥运会奖牌获得者中女性占比超过60%。
五、为全体人民打造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中国在生态治理领域攻坚克难,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空气质量改善最明显的国家,为世界贡献了四分之一的新增绿色面积,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治理面积超8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以上,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持续增强。这些实践既改善了当前生态环境,更保障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权益,充分印证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人民立场。
从理论到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遵循。这一理念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而是体现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民生温度中,体现在减贫奇迹的历史成就中,体现在绿水青山的生态答卷中。
中乌两国是发展振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同路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全力推进“新乌兹别克斯坦”建设,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中乌两国在治国理政方面有很多共同语言,其中在改善民生福祉方面理念高度契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脱贫困》《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论述摘编》等重要著作陆续在乌翻译出版,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为有关著作乌文版作序。近年来,中方每年邀请乌方千余人次赴华参加各类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议会、政党、智库、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多种渠道,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减贫等领域积极开展互学互鉴,有力促进各自发展振兴。我们愿同乌方一道,继续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携手构建更富内涵和更具活力的中乌命运共同体,推动两国务实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广大民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