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驻尼泊尔大使陈松在尼泊尔主流媒体《加德满都邮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五年规划为什么行?》,宣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阐释五年规划蕴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力量,全文如下:

70多年前,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1953年,中国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了国家有计划发展的宏伟序幕。从1953年到2024年,中国从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人均收入超过1.3万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综合国力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7.9%,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奇迹。
中国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了宏观经济治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确保国家始终按照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合理的发展目标前进。20世纪80年代,中国共产党确立了“20世纪末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步走”战略,为国家发展划定了阶段性目标;进入新时代,党又系统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科学性、时代性与战略性并存的制度化发展框架。
百年目标切分时代发展,五年规划细化每一次跨越。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大战略,是通过一个接着一个五年规划,分步骤实施,接续奋斗实现的。回望历程,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时代中国的坐标:“一五”到“七五”,为工业化奠基,让中国从农业国迈向工业国;“八五”到“十五”,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为主线,推动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十一五”到“十四五”,以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为核心,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十五五”(2026年—2030年)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转折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不久前,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这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
“十五五”规划内容突出三大核心主线:一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加速形成以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为重点的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粮食、能源、产业链等关键领域安全保障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动态平衡;三是以民生福祉为根本落脚点,在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领域实现新突破,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型开放,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十五五”规划最引人注目的,不是篇幅的厚度,而是人民立场上的科学力量。它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而是科学决策、民主集中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有机融合。规划编制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并重,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深入专家论证、多轮社会听证,将人民智慧汇聚为国家意志。规划制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多场座谈会听取党内外人士意见,网络平台征集到311.3万条公众建言。规划修订期间,吸收采纳各方面452条修改意见,采纳率达21.4%。科学与民主在这里同频共振,使规划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每一项任务都有章可循,每一个目标都能化为现实。
放眼全球,西方国家依靠市场机制与短期政策引导,往往难以跨越选举周期的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虽曾尝试五年计划,却大多因制度掣肘而中途夭折。而中国的五年规划却历经七十余载、接续前行,从“工业化起步”到“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强国”,一步一个脚印。它能把十四亿人的智慧与力量汇聚成河,让市场活力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它能把科学的设计与民主的实践紧密衔接,让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图景。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证明:发展不必以对抗为代价,崛起无需以霸权为路径。
正因为如此,五年规划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行动纲领,更是一种信念:无论世界多么不确定,中国始终有确定的方向;无论前路多么复杂,中国都有规划作引领。正如人们所说——五年规划之于中国,不只是文件,而是一种把未来化为现实的制度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