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驻西班牙大使姚敬在西《全球世界报》发表题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与实践》的署名文章,讲述我国城市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全文如下:

中国城市发展的智慧与实践
10月31日,是由中国倡议设立、经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的“世界城市日”,旨在传承弘扬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为探讨合作应对各类城市问题、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重要平台。众所周知,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奇迹。城镇化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的11%提高到2024年的67%。城镇常住人口从5765万人增长到超94350万人,这一增量相当于欧盟27国总人口的近两倍。根据《2024年全球城市指数报告》,中国城市排名显著上升,三座城市进入全球前十。中国涌现出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并在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和文化传承等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在于始终坚持长远规划与系统布局。城市发展不依赖于短期刺激或单一经济目标,而是依托国家层面的战略设计,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城市间在交通、产业、生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协作,打破了同质竞争,实现了资源优化与功能互补。这种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发展的模式,展现了中国治理中对整体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高度重视,有效规避了无序扩张和区域失衡等常见发展困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高速铁路网,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口流动与经济融合。在城市内部,轨道交通迅速发展,地铁已成为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显著缓解了交通压力,提升了居民出行体验。与此同时,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领域同样走在世界前列,5G网络、卫星导航与城市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工程实力,更展示了国家在资源整合、产业协同与科技创新方面的系统能力。
随着发展理念的不断升级,中国城市正迈入绿色转型的新阶段。面对资源环境压力,中国没有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降低化石能源依赖、推广可再生能源、发展绿色建筑与低碳交通、加强城市绿化与湿地保护等措施,许多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例如,北京的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居世界前列,成都的“公园城市”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了新范式。这些转变表明,中国已将绿色发展内化为城市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在治理体系方面,中国积极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与城市管理。“城市大脑”等数字治理平台借助实时数据优化交通调度、医疗资源配置与应急响应机制;线上政务平台则让居民办事更便捷、体验更友好。这一治理模式反映了中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技术不仅服务于经济效益,更直接促进社会福祉与治理精细化。
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中国同样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保护。许多城市在更新改造中着力保留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与文化景观,让城市不仅拥有现代活力,也延续文化记忆。这一点同西班牙的城市发展和保护理念不谋而合。西安、苏州、泉州等城市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持续开展与世界文明的平等对话,使城市成为文化认同与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
总体来看,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源于其治理理念、制度设计与政策执行的高度协同:强调长远规划而非短期行为,注重系统协调而非局部优化,始终以人民福祉为根本出发点,追求发展中的公平、绿色与开放。这些特质共同构成了“中国之治”在城市领域的实践逻辑。
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发起国,中国愿与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深化在城市规划、绿色转型、数字治理与文化保护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中国经验转化为可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为推动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携手为城市发展创造更韧性、包容和可持续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