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当年专题 > 大使谈中国之治 > 大使之声

驻白俄罗斯大使张汶川在《今日白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十五五”规划赋能中白关系新发展》

来源:(驻白俄罗斯大使馆) 2025-11-18 16:04

2025年11月18日,驻白俄罗斯大使张汶川在《今日白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十五五”规划赋能中白关系新发展》,全文如下: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不仅为中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现代化建设擘画蓝图,也为深化中白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了新动能。

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1953年以来,中国已实施14个五年规划。按照五年规划绘就的蓝图推动发展实践,持续制定合理发展目标,高效动员全社会资源确保目标完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

“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十四五”前4年(2021-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2024年GDP达18.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研发人员总量多年居世界首位,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民生保障扎实稳固,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人均GDP达1.3万美元,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大国外交全面拓展,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治理倡议,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社会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展望“十五五”时期,中国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有: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十五五”规划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其重要意义超越了国界。规划建议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中国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中国将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近年来,中白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两国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中国稳居白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1-9月双方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2.3%;两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加速推进,中白工业园入驻企业数量已超过160家。科教人文交流亮点纷呈,2024—2025年“中白科技创新年”顺利落幕,共举行科技交流活动150余次;双方举办“欢乐春节”“茶和天下”等品牌活动,合办文旅推介会,继北京、乌鲁木齐、西安之后,明斯克至三亚的直航航班也已开通,进一步便利双方人员往来;在白中国留学生人数增至1.2万,首届中国—白俄罗斯青年论坛成功举行,“中白人文交流中心”正式揭牌。两国友好省州和友城已达53对,地方交流合作领域更宽、层次更深。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方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发展中白关系。卢卡申科总统多次强调“中国强则白俄罗斯强”。中国的“十五五”规划将赋能中白关系新发展,为双方各领域合作带来新机遇。双方将进一步挖掘双向贸易潜力,不断扩大各类机械设备、农产品、食品以及其他领域贸易规模。深化科技项目务实合作,加强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扩展人文领域合作,增进在教育、旅游、青年等领域交流,密切人员往来,为中白世代友好注入更持久动力。

中白是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双方都坚定支持彼此走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卢卡申科总统领导下,白俄罗斯人民正沿着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在国家建设上取得显著成就。2025年12月将召开全白俄罗斯人民第七届大会第二次会议,其核心议题之一是审议2026-2030年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白俄罗斯国家与社会也将开启全新发展阶段。中方愿同白方携手并肩,认真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持续推进中白各领域互利合作,更好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