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专题 > 以往专题 > 2008年专题 >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

驻英国大使傅莹谈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感受

2008-06-07 00:00

  2008年6月5日,傅莹大使应邀出席亚洲协会举办的午餐会并发表演讲。英国议会、工商界、文化界等40余名嘉宾参加。午宴由亚洲协会执行主任皮德主持。

  傅莹在讲话中感谢亚洲协会举办此次午餐会。她首先介绍了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说,汶川大地震发生三个多星期来,我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的时间从网络和电视上了解灾情和救灾工作。地震给四川人民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可歌可泣的抗震救灾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很多闪光的东西。

  傅莹说,我有三点较深的感受。一是地震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日夜奋战在抗灾第一线的,除了14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医护人员外,还有20万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志愿者。他们的爱心和无私奉献得到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的由衷赞誉。傅莹还讲述了被网友评为“最牛的志愿者”--- 10位山东农民驾驶三轮车2000公里赶赴灾区的感人故事。震灾使中国80后的年轻一代更加成熟,分享关爱、慷慨助人的意识空前提高,也更深地体会到了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是中外记者对救灾全面、客观、平衡的报道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中国。千余名中国记者不顾个人安危,从抗震救灾第一线及时、全面、真实地发回一幅幅鲜活的照片和画面。500多名外国记者也奔赴灾区,用自己的笔、话筒和镜头让世界聚焦到真实的中国。他们与灾民同洒泪、共患难。一位外国记者说,看到废墟中的惨象,他真不知是该继续拍摄,还是扔下手中的相机去救人。

  世界透过媒体的镜头和一个个感人的场景看到了一个新的中国,对中国领导人以人为本、身先士卒、中国军队勇敢顽强、无私奉献、中国人民团结、坚韧、自信、互助的民族精神有了新的认识。西方媒体报道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也让中国民众为之感动。震灾拉近了中西方人民的感情距离。

  三是中国遭受地震灾害后,英各界感同身受,通过各种方式对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慷慨帮助,令人感温暖。截止到6月5日,英各界民众给使馆救灾帐户的捐款已超过123万英镑。很多华侨华人流着眼泪来使馆捐款,留学生拿出了生活费,普通市民献出爱心,一些小朋友甚至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一位曾在绵阳教过半年书的18岁英国青年准备从SHOTTON出发,徒步240英里走到伦敦,沿途募捐。

  傅莹说,昨天我会见了从中国地震灾区归来的英国医疗队成员。他们向我介绍了在灾区的工作情况,也对灾区医院的重建提出了建议。建议在座工商界人士和愿进一步援助灾区的企业和组织可考虑选择医院、学校等合适的项目,集中捐助,这样可能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傅莹还介绍了中国今年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并就地震灾害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影响、北京奥运会、环保等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

返回顶部
信息提示

您即将离开外交部门户网站,跳转到其他网站,
是否继续访问?

继续访问放弃